找到相关内容260篇,用时1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法念处乙、

    法念处乙、  乙、(pabcupadanakkhandha)  在解释依盖而修行法念处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依而修行法念处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坏灭;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坏灭;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坏灭;这是行,这是行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1649346.html
  • 五蕴和

    五蕴和   在相应部经典中,佛陀讲了五蕴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五蕴及,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五蕴耶?  诸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诸比丘!何为蕴耶? 诸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而有漏、所者,名为色。 所有受之……乃至……远、近而有漏、所者,名为受。所有想之……乃至……所有行之……乃至……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3949258.html
  • 佛教里如何理解“苦”

    名五蕴炽苦。   五蕴,在《阿含经》及《阿毘达摩》,称作。为何被称为?因为五蕴的产生,就是由于执贪、瞋等烦恼,故称;五蕴经常从属于烦恼,五蕴能够生起烦恼,故名。换句话说,...在三界之中的凡夫,受苦连连。   ,即是众生,即是苦谛,即是世间,即是三界。当此不炽盛时,就没有众生,就没有苦谛,就没有世间,就没有三界。《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31481254.html
  • 问:佛教里如何理解“苦”?

    》,称作。为何被称为?因为五蕴的产生,就是由于执贪、嗔等烦恼,故称;五蕴经常从属于烦恼,五蕴能够生起烦恼,故名。换句话说,因为有烦恼,故产生五蕴之现象;因为有五蕴,故产生烦恼之执着;互相执,互相依存,彼此纠缠。因此,凡夫所处的环境,称为娑婆世界,不断地由五蕴执烦恼,由烦恼生起五蕴。只要五蕴还在产生活动,不断地生灭,就是在三界之中的凡夫,受苦连连。 ,即是众生,即...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7/17391685298.html
  • 赵朴初答:请解释一下,"有漏皆苦"的意义。

    轮回(Samsqra),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苦(即五蕴,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总之,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421110699.html
  • 帕奥禅师答:有人说:事实上五蕴不是苦,对五蕴的贪爱才是真正的苦?

    问:有人说:事实上五蕴不是苦,对五蕴的贪爱才是真正的苦。可否请禅师简要地解释这点? 帕奥禅师答:它们都是苦谛。在《转法轮经》中佛陀说:──「简言之,是苦。」。为什幺呢?因为一直遭受生灭的压迫。如此,我们能说它们是乐吗?贪爱是名,当然也一直遭受生灭的压迫,所以也是苦。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五蕴

    http://www.fjdh.cn/fjask/2010/01/20463097259.html
  • 《杂阿含经》(Samyuktagama-sutra)导读

    且经文我有重复,似译出后未作系统整理。《大智度论》卷八十五有“弟子所说佛所说”、“六处因缘相应”、“道品”、“结集”等四分之说,与现行刻本大体相同,但顺序略异。现代佛学家吕澂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作《杂阿含刊不定期记》,调整后的四分十诵次第是:①六处因缘相应分有六诵,即...

    魏道儒

    佛学论文|因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3747207.html
  • 佛陀解释的二十种萨迦耶见(身见)

    地,诸比丘,未曾闻法的凡夫认为色是如此:‘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他认为受、想、行、识是如此:‘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行走的时候,他靠近这而行走;站立的时候,他靠近这而站立;坐下的时候,他靠近这而坐下;躺下的时候,他靠近这而躺下。是故,诸比丘,应当经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长久以来,这个心就一直受到贪、瞋、痴所污染。诸比丘,众生透过心的烦恼而染污;众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4349269.html
  • 十种布施对境及应有的不同意乐

    恭敬心对待;对有过者,要以悲悯心对待;对低劣者,要断除傲慢心;对平等者,要断除攀比心;对超胜者,要断除嫉妒心;对富乐和贫苦者,应知他们以有漏粗重而生起,又为贪爱所逼恼,故应对其发起猛利的悲心而布施...  布施的对境略有十种:   一、亲友:直接利益自己的有恩者;   二、怨敌:直接损害自己的人;   三、中庸:与自己无恩无怨的人;   四、有德:具有戒律等凡圣功德之人;   、有过:...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对治|布施|烦恼|菩提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21365825003.html
  • 布施的十种对境及应有的不同意乐

    除傲慢心;对平等者,要断除攀比心;对超胜者,要断除嫉妒心;对富乐和贫苦者,应知他们以有漏粗重而生起,又为贪爱所逼恼,故应对其发起猛利的悲心而布施。 实际上,“十”代表圆满,即不论对有恩、有害、... 布施的对境略有十种: 一、亲友:直接利益自己的有恩者; 二、怨敌:直接损害自己的人; 三、中庸:与自己无恩无怨的人; 四、有德:具有戒律等凡圣功德之人; 、有过:具有毁犯戒律等过失之人; 六...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2307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