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篇,用时3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漫谈生活禅的高峻与平怀

    在芸芸人群中,这种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尤其在佛法处于末法时代的现代社会。我有时又想到用如此超越性的自我实现者(超越了匮乏性的基本需要)的标准要求非超越自我实现者,是不是有点太苛求于...一切言语与行动莫不为自己打算,以我为本位。此执我之念是六识心浪的根本无明,任其发展的结局是流转生死,带给的烦恼与痛苦将永无止息。广告正是利用“以我”为本位这一根本无明的弱点来催眠麻醉我们本已不十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750807.html
  • 论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的分离

    的支持者也多于反对者,认为“宗教是一种统治工具”不到五分之一。(见表六)   宗教体验是宗教生活内容之一。梦境、异觉、异象、一体是宗教体验的多种形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体验是体验到超自然存在物,即...的无神论者也是少数。“有神论者多,宗教信徒少”是中国宗教信仰的一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279自我认定为宗教徒,大量调查者认为自己既不是宗教徒,也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而是选择了非宗教徒这一身份,此外,...

    吴俊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0294293800.html
  • 禅与中国诗论之关系

    草闲蛩响临秋急,山里禅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金圣叹评云:"岁已秋,日已暮,举一反三,殆是百年亦复垂垂将尽也。"金氏以超乎常人之解法,以禅之意境欣赏评论。说明了禅宗超越世俗,明心见性...他是首以禅喻诗者。  戴容州,即戴叔伦,唐人(732~789)。其送道上游方诗云:"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有者疑为方干所作。然观以上之言谈,由“兰田日暖”一喻理解,或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3948404.html
  • “万劫不复”与“劫后余生”——从佛经的“劫”谈起

    。”“麻中桂买许些地土,成了个富翁,后来遭水劫的时候,也同那几家良善之不到冲没,想必因那一点不忍负丁利国的善心所致。”《镜花缘》的“劫”不表时间,当“灾难”的也只有一次,如:,当日无故受他讥讽,以为...《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劫”出现5次,2次是“劫:”,3次是时间词“劫” ,如: “星宿劫第二佛全身宝塔一千三百级,文殊菩萨将此塔来,收入此窟。”这个例子沿用佛经词汇“星宿劫” 。  在末代的...

    高婉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62363771.html
  • 北宋禅境词略论

    不到。吟复笑。一轮明月长相照。 谁谓阿师来问道。一桡直与传心要。船子踏翻才是了。波渺渺。长鲸万古无人钓。   晋代张翰、谢安也与渔父结缘,成为文人们的偶像。如贺铸《续渔歌》(中年多办收身具)...叫。山寺钟声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这些词塑造了具有禅师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渔父形象,表现了“爱是憎非都已遣...

    周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3884601.html
  • 浮世百态警醒篇(3)

    恩师之言是对的,徒儿常感受到不到最后关头,常常无法澈悟,但亦因要觉悟时,为时已晚矣,或因不能听劝,执迷自己,到头亦悔之晚矣。  仙翁曰:嗯!汝亦有此之感慨,不错嘛。  明笔曰:恩师又取笑徒儿了。盼恩师...明笔曰:恩师说的那么清楚,徒儿当然懂了。  仙翁曰:你能懂,为师就放心了,那世人亦必可明白也。然而人云亦云之事例甚多,就如世人最热络的股市亦同,甚多不明智的深入去了解,人云亦云什么股较好,就盲目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446682.html
  • 般若的含义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

    船破坏,其中人若不取木,不取器物,不取浮囊,不取死尸,须菩提,当知是不到彼岸,没海中死。须菩提,若船破时,其中人取木,取器物浮囊死尸,当知是人终不没死,安隐无碍,得到彼岸。须菩提,求佛道般若波罗蜜,...而是在于的认识是否能符合事物的客观存在状态,凡是符合的,都是真实的;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相”是作为佛法中“性”的对立语而出现的,它是用来表示可以反映到人们认识主体上的宇宙万有的存在。《大乘入楞伽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8416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