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4篇,用时9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出世与入世角度

    出世与入世角度  历来人们认为佛道家所追求境界是出世,而把对于现存社会积极适应叫做入世。  其实,出世与入世有一个角度,可在现世生活中,我们很难轻而易举地脱口说出这个角度有多大,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当先审视一下衡量这一角度标准是什么。关于入世,涉及到根本问题是与社会,而出世,涉及到人与自然以及精神与境界。这是入世与出世各自标准。入世适合于人的交往和各种活动,给群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35955443.html
  • 修行过程是积累而不是交换

    他拄着拐杖能对你女儿有什么企图?我们只是想让你们把她接回去,别在外面闲逛了。” 当你要做一件事情时候,大部分会认为你一定有目,一定有所求。否则便是不正常。中国传统文化中,交往也是... 每天和很多网友交流,都可以从大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促进我不断思考很多问题。相当多网友告诉我,修行一段时间以后,烦恼依然存在,仍然对生活中很多人和事情无法释怀,心里放不下。不少向我...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33882010.html
  • 倾听,是一门艺术

    ,就是不听话。”“唉呀,你怎么这么笨呢。”“谁能理解我啊。”如是种种。 从这些声音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和之间交往,首先是发泄,是一种情绪渲泄。然后才会冷静思考问题。因为人内心世界都是苦,...依然,孤独也是依然,但是他却从心理上得到了慰藉和释放,于是他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始思考问题,怎么样解决问题。 所以,人和谈话和交往,许多时候,并不在于谈话内容高低雅俗,而是一种互相情绪渲泄,...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2875101.html
  • 柏林禅寺第十四届生活禅夏令营报道(第三天)

    心自利利他。菩萨在利他中实现自利,觉他中完成自觉。同时,将个人融于 大众。那么,我们家庭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就会和谐。在现实生活中乘车、购物、与家人相处、 老师相处、同学相处……所有人与交往... 道智法师唱颂华严字母 拥有一颗包容心 道智法师 世界上广阔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包容心灵。包容是一 种美德,包容能够拓展我们...

    夏令营新闻组

    |柏林禅寺|夏令营|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7/1120345000.html
  • 提倡和谐是社会稳定保障

    相互协调。讲和谐是为了防止走极端,二极分化。和中是相通,和就是中,中就是和,所以我们要学会“中庸之道”,把两极极端拉近,调和,这叫“和谐”。要超越左和右,对交往,理之用,和为贵,求存同异。...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贯穿于中华文化整个发展进程。和谐是人类美好愿望,是社会进步重要标志。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人类和平发展,国家和顺兴旺,民族和睦团结,社会祥和...

    释宏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5352733.html
  • 晚清民国汉传佛教述论

    中国传统的士农社会里,交往不像今天工商社会这样功利,往往是以咏诗、弹琴、下棋、书画等超功利手段为交际方式。敬安禅师赋诗天才已在前面有所论述,现在就他书法艺术略为提及,以说明佛寺僧人与...晚清民国汉传佛教述论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 李尚全】   汉传佛教自隋唐时代形成以后,经过唐宋时期重新整合,在明朝中后期开始振兴,但自雍正时代开始,日趋没落,到戊戌变法运动时,更是...

    李尚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068346.html
  • 骑摩托车千里出家回头浪子

    了与那些庸俗之交往,一改往日放荡生活习惯,开始了依佛学法新生活。这种改变可能也与我性格有关吧,因我虽然不明事理、稀里糊涂,但自认为个性还比较刚强,凡是我自己认准了事情,我一般都会当即立断地...满意吗?   是,物质上确实是令人满足了,可精神上呢?假设一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很富足,但他却没有精神上解脱烦恼方法,那这个一定很快就会感到生活空虚无奈,他必定会去寻找各种各样刺激,以弥补...

    索达吉堪布 编著

    |入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5/0449493917.html
  • 反佛文人皈依佛教因缘

    滞疑,以为难得,因与来往。  韩愈虽然为自己作了辩解,但两交往事实和某种程度上投合确实是无法否认。其实这也不是绝无仅有例子,他诗文中涉及佛教僧侣作品屡屡可见,其中有《赠译经僧》、《广宣上...对此十分反感,写了《论佛骨表》一文上书劝谏。文中对佛教提出了极为严厉批评和处置建议:  佛本夷狄之,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付...

    远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92866742.html
  • 试论佛教与八荣八耻

    从而兴起慈悲救世情怀。在佛教寺院里,僧团主张六和合,也称为“六和敬”,其意义是:身和同住,是和平共处;口和无诤,是在交往中,心平气和,言辞柔软,远离粗言秽语,彼此间不起争论;意和同悦...,众善奉行”,以期自利利人。如佛教十善,它从身口意三方面规范行为,又如“六度”法门,即以布施去除悭吝贪欲;持戒去除违规犯法;忍辱去除嗔恨和暴力;精进去除怠惰;禅定去除散乱意志...

    释素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1767836.html
  • 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

    而后四句则是清朝彻悟禅师(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开示。 别 明 (一)敦伦尽分 首句“敦伦尽分”。“伦”即伦理,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关系。敦者,亲厚也,意即要让与人间关系好上加好。伦理关系中,最基本是家庭伦理,另外像邻居间相处,以及出社会后与交往,这些都包括在内。彼此间既然有关系存在,就要让这些关系加亲加厚,此即所谓“敦伦”。至于如何下手呢?关键在“尽分”二字。我们每个人身分都不只一种,...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04984895.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