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篇,用时8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华盛顿邮报:栖心之地·森林寺禅修社区及其隐修营

    Gunaratana)说毗婆舍那禅修的目标是让心平静、祥和、寂静,并于解脱。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禅修社开设了为期三到十日不等的修习,其主题涉及:专注于佛陀的“八正道”、慈心和悲心。 虽说佛教强调慈悲和...状态体会到的。 支持不住了?禅修社的老师说,你们应该欢喜才是。觉察到了这些,即到了磨练专注力从而达到静虑的入门阶段。 禅修社坐落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东北部方圆48英亩的茂密林区。这里既是比丘、...

    佛教在线

    |禅修|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6/0927404354.html
  • 佛教孕育的人际和谐思想

    身业。贪欲支配人产生非法窃抢财货的意业(想法),意业表露于口是口业,即出口请求索要,索要达不到即采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得,即身业(行动)。这就是人生的原因。要解脱就要灭除这种根达到涅槃境界。要...  佛教孕育的人际和谐思想   马英霞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而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1]《杂阿含经》卷...

    马英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81564964.html
  • 知识修辞与实践关怀——评史拜罗《佛教与社会》

    无常是,世间属无常法、变异法、破坏法,一切均是处在缘起的存在过程,因此,无常并不是邪恶,而是世间的真相(现象),要灭、出离,得面对缘起法,方是正见,规避并不能离得乐,也因此,解脱和基督宗教解脱,实为不同取向。史拜罗对佛教谛的了解,略微偏离失焦,这便影响到整部书的叙述口气与观察视角。  灭除烦恼是持戒的目标,同时,灭除烦恼也是清净持戒的必备条件,这种互斥的关系,史拜罗声称他...

    林朝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30265777.html
  • 逻辑学原著选读

    烦恼)、转生(轮回再生)、果(果报)、(种种束缚)、出离(解脱);疑惑:由于疏略了事物间质的区别而产生的疑虑,如远看一物,无法断定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树桩;用:即指人们的目的、动机;譬喻:以人们所...东西是什么。第一实体就是具体的事物;第二实体就是具体事物生发而成的对事物的定义和范畴。命题的基本含义是判断,判断是由语词的概念构成的;根据概念在判断的不同地位可以区分不同命题的性质和种类,命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00038631.html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

    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解脱。《增支部》说:「人靠著正见的彻底实践,以克服所有的」,于是佛陀称正见为「解脱的开端」,这带给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应该热切而且心存感激地尽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项的正见。  [...天堂,那既不是值得骄傲的事,也不是能证得自在、究竟解脱的止息的涅盘。人仍是无常变化的轮回漩涡的主体者,也仍然受制于外在因素,仍在祈求希望的国度或企望永远生活在上帝的天堂,这是尚未解脱,未具足「不生...

    佛使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5639719.html
  • 是“救赎”还是“涅槃”——佛教与基督教的死亡观评析安乐死问题的现状

    病、死、忧、悲、怨、气、愤慨、烦恼、离别、打击、所求不得等等均也是。要解脱出来,怎么办?就要分析“何来?这就引出了“集”谛,也是终极真实之意,又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因缘:无明、行、识、名色、...1985年版《美国百科全书》把安乐死称为:“一种为了使患不治之症的病人痛苦解脱出来的终止生命的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的定义是:“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43280520.html
  •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为了解脱而修行的方法。总之,他认为生老病死,一切皆,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他也相信业报,相信轮回。他的最高目标就是铲除无明,了解或认识存在的因果关系,从而...兴起时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第五、六世纪。这时印度情况是怎样的呢?   雅利安人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侵入印度。他们先在西北部旁遮普一带立定了...

    季羡林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9394089266.html
  • 佛使比丘:“我”的危险

    可以离了,不管你是农夫、商人、军人、公务员,或者是什么身份,乃至是天神,都将解脱,但一认定“我是什么”,马上就经历。   如果掌握“有‘我’的妄念就有”,就可以了解佛教的核心义理,因而受用...就是一次的“生”;反之,就没有“生”,这种“生”解脱的境界就是清凉的境界。所以,谨记这原则: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而这就意味着痛苦、烧灼、轮回;若这些观念的缺憾超脱,...

    佛使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1142070.html
  • 「我」的危险

    个人要时时刻刻小心,保持内心的觉醒、观照,不要被「我」、「我所有」的妄念所迷惑、干扰,如此,就可以离了,不管你是农夫、商人、军人、公务员,或者是什么身份,乃至是天神,都将解脱,但一认定「我是...、「我所有」,除了醒觉之外,内心始终不存「我」、「我所有」等念头,知道该做什么,并付诸行动。这就是佛陀说法的根本,此外无他。 自我解脱出来   现在我想...

    佛使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5046070.html
  • 佛使比丘:「我」的危险

    〖「我」的危险〗 佛使比丘   ◎【前言】◎日常语言,法的语言◎「我」的幻觉◎「生」是◎奉行正确的生活方式◎八趣◎观心◎自我解脱出来◎精进◎注释 【前言】 -------------...不管你是农夫、商人、军人、公务员,或者是什么身份,乃至是天神,都将解脱,但一认定「我是什么」,马上就经历。   如果掌握「有『我』的妄念就有」,就可以了解佛教的核心义理,因而受用无穷,不...

    佛使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94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