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那样,而是能做到念念之中不执着于一切法,能做到六祖所说的“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坛经·付嘱品》六祖逝前揭诗),犹如流水转山,...念忽绝一世休。”(《坛经·忏悔品》之无相顿)。接着在《坛经·付嘱品》的真假动静偈里六祖又说“报诸学道人,努力提高湏用意”。我们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因为“修行犹如驾渡舟,一步退时便...
王协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5268309.html
-
认为参禅悟佛缘性起用、自心是佛、识自本性、顿悟本性、见性成佛。“真如自性是真佛。”(《付嘱品》)“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行由品》)强调自性本自俱足、自悟自觉、自由自在、无滞无碍。...“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付嘱品》)又与孟子人皆可以为舜尧是相通的。《行由品》:“‘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朱学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44041100.html
-
死亡的别称,多用于信佛的人,犹其是僧人尼姑。宋代王禹偁《黄州齐安永兴禅院院记》:“智雨者,涟水人,世姓朱氏,以至道三年十月一日寂灭。俗寿五十一。”
入灭 《坛经·付嘱品》:“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冥灭 唐代孟浩然《还山贻湛法师》诗:“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训。”“训”即解说。整句诗意为:真想明白寂灭涅槃的真正含义,且听海鸥日复一日的解说吧。大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三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85089037.html
-
《坛经》强调之重点是“自性”的迷与悟,如《坛经·付嘱品》所言“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同样,对于“佛性”,《坛经》称:“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坛经·疑问品》)但是在具体...修行理论提供了内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坛经》又将佛与众生之差异归结为自性的迷与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坛经·付嘱品》)因此理体上的佛性并不意味着放任现实、走极端的“无修无证...
孙克昱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4491608.html
-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离一切相则佛。”(机缘品)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付 嘱品) ...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顿渐品)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付嘱品) “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 见,若全执空,即长...
高永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1163970.html
-
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坛经.付嘱品》)由此可知,神秀等人所教导的禅定是在第六意识(妄心)上用功夫,功夫用到极处,就有可能误将妄念沉伏的第六识妄心的清静面当作证悟...《坛经般若品》
[12] 《坛经般若品》
[13] 《坛经付嘱品》
[14] 《坛经付嘱品》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25777015.html
-
有道友与我谈论《坛经》中神会参六祖的公案。六祖用仗打了神会三下,问他是“痛”还是“不痛”?道友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一个菩萨(即通常说的得道者),他应该如何回答“痛还是不痛”这一类问题?道友自己的见解是:应该答“也痛也不痛”,这样可以“不落两边”。“不落两边”是《坛经》非常强调的一个观点。在此经最后的《付嘱品》中,六祖嘱咐弟子们:言谈时要“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5541575.html
-
死不望哀。《坛经》付嘱品:“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师云:‘……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
简雪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33264173.html
-
此外,受持经典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不限于读诵。经中有所谓的“十法行”,就是受持佛经的十种方法。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中说:“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何等为十﹖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
常进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493981513.html
-
的本性之中。慧能的结论是:“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坛经·付嘱品》)他指出,由于佛性内在于众生的本性之中,因此佛和众生的关系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自性迷,佛即众生;...
宋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504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