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群法师答: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意、识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意是指第七末那识,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识...
济群法师答
何为心、意、识?|济群法师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1378071.html
-
何为佛法? 觉 顺 编者寄语: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内外因缘殊胜,完全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环境。自然而然,佛教似乎必然肩负教导世人对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人类永恒价值的认识...人生的意义。也说明了为什么迄今两千多年,佛教仍兴而不衰,又有鼎盛趋势;也足可以显示出佛法的威力是不可思议的。 何为佛法?姑且不论。不妨谈点,题外的话,供大家传阅。纵观时势,介绍佛教者大都是那些持历史...
觉 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5664847.html
-
何为精进?
菩萨精进波罗密—一 海涛 辑
1.云何菩萨性精进?性精进者,心勤精进,为摄善法故,为利众生故,为令众生得无上道故,为破颠倒故。以性精进故,得身、口、意业善。是名性精进。...1.(佛言:)有四种法,若如理修行者,即能安住大乘趣向胜道,所有善法而无坏失。何等为四?一者、信法能向胜道。复何名信?谓有信故,而能随顺诸贤圣种,所不应作而悉不作。二者、尊重能向胜道。以尊重故,于诸...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263187705.html
-
何为忍辱
根松法师
论 云:
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无不成于慈忍;世出世间的一切失败无不来自于不忍。
遇到好的境界就欢喜执着,遇到不好的境界就抱怨丧气。这样的人不仅学佛,...把忍辱波罗蜜单纯地理解为忍受别人的伤害,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
忍辱不单单是对逆境,其实顺境有时更容易令我们动心,更不容易忍。有些人别人讥讽也许能忍,别人称赞他几句,就不知身在何处了。所以对顺忍也...
根松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440783465.html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藏传佛教模制的泥质小佛像、塔,藏语读做擦擦。无论是用单面模具印制的浮雕,还是用双面模具脱范而出的圆雕佛像、塔,均称为擦擦。 藏族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是为了积攒善业功德,制成的擦擦多用来为大佛塔和大佛像装藏而置于内膛,也多作为禳灾祈福的聖物,供奉于擦康、雪山、神湖、山颠、洞窟等清静之所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02056236.html
-
什么是出世心呢?出世心就是在彻底认识轮回世界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危机感和厌世思想。这种危机感和厌世心理,能使人们摆脱各种恩怨和使人心烦意乱的世事的纠缠,产生出世、寻求世外寂静安宁乐土的强烈愿望,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1259839.html
-
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强调“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的核心理念。他们关心生病的地球,也担心自己生病,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蔬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利用二...美国,直译就是“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在美国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是“乐活族”,欧洲约是三分之一。“乐活理念传入中国时间虽不长,但已为很多人所接受,并成为一种生活趋势。”
总而言之,“乐活”...
佚名
|素食|环保|拯救地球|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2280586446.html
-
http://www.fjdh.cn/Item/87999.aspx
-
何为十斋日?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圣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5053915.html
-
的“灌顶”,又根本不同于气功界所讲“灌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天壤之别!何为密法的“灌顶”呢? “灌顶”一词,源于古代印度国王在登基时,取四大海水灌于头顶,象征着掌握四海权力,表示祝贺之...可以消除弟子累生累世的业障,以促使弟子尽早获得身、口、意的清净,得到成就。然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与其说是上师替弟子消业,不如说是替弟子背业,是上师用自己的福报与法力,为弟子背业,代弟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304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