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篇,用时4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常吃水果为何缺维生素C

      一提到维生素C,许多朋友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水果,甚至有人认为,只要经常吃水果,就不会缺乏维生素C,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水果中有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的维生素C的含量却很少。有资料表明,猕猴...

    佚名

    常吃|吃水|水果|果为|为何||缺|缺维|维生|生素|素C|C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073528950.html
  • 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

    境界之影像抑与此心说为差异耶?抑说为非差异耶?’薄伽梵告曰:‘慈氏!说非差异。此何以故耶?识者、所缘唯是由了别识所显。”薄伽梵!三摩地所行境界之影像若与心非是差异者,即由此心云取即此心?”慈氏!虽...摄大乘纲领论》(韩镜清由藏译汉,即玄奘法师所译《摄大乘论》的异译本)中把依他起性和遍计所执性区分得很清楚(历来对于二性的分别很少能认识清楚):  “若唯了别识显现义之所依为依他起自性者,则此云为依他...

    韩镜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91569066.html
  • 让心做主

    五欲云复念。如人食其吐。此是世间罪法。我今学道。除剃须发,被著法衣。尽其形寿。五欲情愿永离永断。云复生著。甚非所宜。即令除灭。如贼毒蛇不令入室。以其为祸甚深重故。复次五欲之法。众恶住处。无有...这个物轮转了,生了贪心,自己不知。如果明了,身体终将要有生灭,它只是个生灭的物,我们只要在身体饥渴时,补充其必要的食物、水、养分,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存就可以了,让我们得以借用身体这个物--假我,来...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05776554.html
  •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戒发心之对观

    重要  的步骤。否则二乘人(属于小乘发心)虽然一样具有悲心,为何无法  趋向大乘道的修行?又,一个在字义上知道“菩提心”定义的人,为  不算是发菩提心的人?在陈玉蛟书中提到:愿心增强至某种程度  ,...纲既沦,九法亦教。干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    戒,敢告灵台。”   (二)敬的实践义:  l.居敬穷理:  就贵践而言,不仅强调心之涵养,必须有穷理的工夫,所谓:  “大本用涵养,中节则须穷理...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0571322.html
  • 因明疏四种相违抄

    来意何。答。就别释四种相违。先为释相违因通名此文来也。  问。论上文云。不成不定及与相违。是名似因(云云)释彼文之时。可辨其义。然至别释四种相违之文。解通名乎。答。谁言上文无释。故疏中卷云。能立之因...成异因而作相违故。故无违害能立因也。下由因成宗之释即此意也。或又且依一义述有例难事。遂遮例难又用之矣。  问。宗因相形名相违之时有例难意。答。若其因不待宗力(自所成立异宗力也)独违宗故名相违者。...

    珍海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82438521.html
  • 戒从心生

    梵志如是学,一切众生安。  梵志家,家泉无所净;  梵志汝当学 净洗以善法。   何须弊恶水,但去身体垢。  梵志白佛曰︰“我亦作是念, 净洗以善法,何须弊恶水。”[13]   [11] 见《大...、决定,在意识清醒下所为。论藏提出“云是戒?”《无碍解道》的答案是︰“思(cetanaa)是戒也,心所(cetasika)是戒也,律仪(sa^mvara防护)是戒也,不犯(aviitikkama)是...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2140266.html
  • 《起信论料简》驳议(二)

    论,不乖法性,不坏缘生,生起灭,性相体用,无不俱备。若如汝说,真如非有,法性是无,法性既无,缘生有?既无生起,云灭?如是性相体用,世出世法,坏尽无余,此则邪见谬执,是极顶的空亡外道论,非佛法也...用意耶?又云:真如是一,正智无明同一因过者,汝又不知正智与无明,如何差别,一念妄动名为无明,歇妄归真,名为正智,正智与无明,虽无二体,一生起,一灭,一真一妄,得同日语也?此如水起波名为无明,波...

    守培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65440545.html
  • 从《阿含经》看释尊的人间性格

    常正念正知。梵志如是学,一切众生安,梵志家,家泉无所净。梵志汝当学,净洗以善法。何须弊恶水,但去身体垢。’”这种风俗在今天的印度仍然流行,而释尊认为清净与染污,都是在内心,有烦恼则染,离烦恼则净。身体...…是时,王波斯匿与世尊办种种饮食。观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云,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2544741.html
  • 试析“无我”在现代语义上的确切含义

    可见“十八爱行”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也是解脱的最大障碍。佛在《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九八五)》经中说到:“当于尔时。不自举。不起尘不炽然。不嫌彼。云自举。谓见色是我。色异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自举。云何不自举。谓不见色是我。色异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不自举。云举。谓于骂者骂。瞋者瞋。打者打。触者触。是名举。云何不举。谓骂者不骂。瞋者不瞋...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750857.html
  •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戒的“发心”之对观──浅论道德实践的基础

    属于小乘发心)虽然一样具有悲心,为何无法   趋向大乘道的修行?又,一个在字义上知道“菩提心”定义的人,为   不算是发菩提心的人?在陈玉蛟书中提到:愿心增强至某种程度   ,而此正点明实践...贵践而言,不仅强调心之涵养,必须有穷理的工夫,所谓:   “大本用涵养,中节则须穷理之功。”   因此可以说,朱子的“居敬”即是指涵养本心,而格物致知的穷理工   夫则以持敬为本。因此实践的操...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960062.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