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导航消息,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由江苏省佛协会主办、泰州市佛教协会协办、泰州光孝寺承办的传戒法会将于11月4日圆满结束。共600余佛子参加此次传戒法会。
泰州光孝寺为历史上著名的律宗寺院。本次传戒。是新中国建立后,光孝寺首次传戒。
佚名
|泰州光孝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11/1318186337.html
-
虽断见思惑、不见佛性),故称“余佛”。余佛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随喜赞叹,能度化凡夫乃至二乘圣人(声闻、缘觉)。大师临终自述证得“五品弟子位”,指圆教观行佛。智者大师与其师慧思大师曾在灵山会上同听《法华》,乃是古佛再来,大权示现(圆教余佛);或本或迹,皆不可思议,不可以凡情妄测圣境。最后,大师示生净土。大师示位示生,颇有深意:一是自述“因领众损己”,原可证“六根清净”,结果仅人“五品弟子位”;以自谦...
月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0960588.html
-
念成就。与受三归。广大忏悔忏悔毕已。复为病人。受菩萨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余人代受。及忏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灭。得菩萨戒。既受戒已。扶彼病人。北首而卧。面向西方。开目闭目。谛想于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乃至十方诸佛亦复如是。又为其说四谛因果十二因缘。无明老死。苦空等观。若临命终。看病余人。但为称佛。声声莫绝。然称佛名。随病者心称其名号。勿称余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渐欲终。即见化佛及菩萨众...
佛说
|无常|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2/1415317070.html
-
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亦非是称念余佛不能除障灭罪也,应知。” 善导大师在这里所显示的,是肯定自己的法门,而不否定其他法门;礼赞阿弥陀佛,而不贬抑其他诸佛的态度,不但在教理上是合乎佛教的通义,在心态上也是无诤、无嗔的表现,也没有“此是余非”或“自赞毁他”的心态,确是佛教大师的风范。 (二)怪异的“佛中之王”观念 基于善导大师这样的教说,回来检视我所接触过的净土宗教义,难免觉得存在若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1860003.html
-
] 参见李筱峰,《台湾革命僧林秋梧》(台北:长达印刷,1991年)。 [5] 《四一论》:“即信一佛不信余佛,奉一教不奉余教,行一行不行余行,证一果不证余果。”参见释慧严,<林秋梧(证峰师)的佛学...忽滑谷快天博士的门下。求学期间开始积极创作,并于探究佛学之余,也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来议论宗教,且对于日本殖民体制下的台湾佛教界,开始提出严厉的批判与反省,同时并结识学弟高执德,为日后宗教运动上之挚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15362847.html
-
可以安心离世。经中说:“若临命终,看病余人,但为称佛,声声莫绝,然称佛名,随病者心称其名号,勿称余佛,恐病者心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渐欲终,即见化佛及菩萨众,持妙香花,来迎行者。行者见时,便生欢喜,身不...深入者,在个体生命关怀方面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和临终关怀当前的理念完全吻合。 唐代译出的《佛说无常经》之《临终方觉》,专门指导如何帮助临终者的具体操作,可谓是实施佛教特色临终关怀的...
李海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111463433.html
-
不起真际为众生。与众俱来受供养。下皆准此。但改佛名及形相来处。至请贤圣。则云一切贤圣亦如是。余皆准知。三请毕。随作一礼。)
一心奉请。南无毗婆尸等过去七佛。
一心奉请。南无普光佛等五十三佛。
一心奉请...藏菩萨摩诃萨。(应念此是我等的对忏悔之主。依此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力故。令我无恶不灭。无善不生。我今归命启请。如子忆母。此为道场正主。余佛菩萨同作证明。涕泣求哀。犹如面奉。必冀菩萨摄受护持。观想偈文。应知...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0276622.html
-
实相即当堕恶道。诸佛师子吼:惟此最实事。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若入诸法实相:即使五品观行——也是‘观行即佛’:闻法无一不成佛。 注①《纲要》述者,其实是个净土法门行人。例如天台宗根慧法师,临终预知...实相:三世诸佛之师(犹如妙吉祥文殊:诸佛之师)。若‘学而入之’上上者为人天之导师。五品六根之外内二凡犹为‘余佛’初依。 《法华经·法师品第十》云: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即观行五品之‘五品法师者’。当知...
沈仁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470760.html
-
所以先我成佛。”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于是对弟子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弟子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一日当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并闻舍中唱言:“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扬。” 郡守捉又放 大士是...
煮云 撰 之斋 校
|弥勒|傅大士|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1/1148312770.html
-
故;信而称念之众生,必得往生,故言‘以名号为本愿之体’也。……言以名号为本愿之体者,乃因念佛行者之往生,是名号之用也。……阿弥陀佛之名号者,胜余佛名号之本愿故也;若不立本愿者,虽称名号,不能破无明,...众生心,忆佛念佛”是多么贴切且令人震撼! 最后经文说到“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解释为:念佛必须要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摄住,有如禅定,同时不能有其他妄念,只能念念都在念佛才是净念相继...
愿赋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264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