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在现代社会,有一种装潢精美的物品与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无论是在机关、学校、医院、宾馆、影院、民宅,还是在车站码头、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乃至公共厕所,你都可以见到它...管理和安全带来了隐忧。对此,佛教界已不能也不应置之度外!那么佛教应如何看待吸烟呢?笔者拟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佛教中的戒律众多,对僧人的衣食住行等都规定得仔细入微,那么有...
陈星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00353693.html
-
是我在研读此书时所作的对句。 佛法宇宙观的核心,就是“空有观”,即如何领会“空”与“有”的问题。对此,这里先作些概略的介绍,然后再进一步深究。 首先,我们看看佛法宏观之“宏”。 现代天文学,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算起,不过450年光景。在那以前,基本上还是“天圆地方”、“地心说”之类的狭隘观念,连星星也好像是被缀在天幕上的。可是,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出“大千世界”、“十方佛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0252758.html
-
http://www.fjdh.cn/Item/32148.aspx
-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把死亡看作解脱苦难的机会和进入天堂的机会而盲目乐观,或采取愚蠢的自杀行动。"死"是人的生命结束,离别家庭亲人,放弃一生所有东西的可怕的遭遇,没有一个人不怕死亡。说不怕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佛祖教导人们认识生、老、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252010.html
-
----------------------------------------------------
更多有关佛教如何看待风水的问答
...圣严法师答: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 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之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40981738.html
-
rdquo;;如果是欠债不还者,那就是业债,也就是“冤家”。
虽然,佛教也主张后天的教育,教导人们要父慈子孝,父母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子女要尽到做子女的孝敬。但佛教也强调因果、...所以,从佛教立场而言,世间父母与子女是业缘而成。
当然,从佛教教人为善的理念而言,无论前生是何缘,做父母的一定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教育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导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自己负...
理净法师
子女|佛教|教育|父母|就是
http://www.fjdh.cn/fjask/2009/01/21345634052.html
-
理净法师答:婚姻的问题在佛教看来是“因缘”,所谓因缘者就是非人力所能为,是一种不可知的潜在力量,只有当因缘成熟时自然就会成好事;从另一角度而言者,所谓因缘者也许今生结不了婚,...认为个人的问题还是个人去解决,别人帮忙只会越帮越忙,并不一定是好事,可能反而把她推到了苦海。因为没有感情的婚姻(佛教的缘份)是不幸福的。再说今天的社会不一定非要结婚才是幸福,有很多人独身生活不也很好吗!...
理净法师
佛教|理净|法师|因缘|婚姻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9205179578.html
-
一个生命在什么时候完结,是该生命的业力及因缘所生,并不应由另一个人决定。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杀生的行为,包括自杀,都是佛陀禁止的不善业。由轮回的角度来说,一位众生的痛苦并不限于今生。这些痛苦源...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6/20103483575.html
-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处理感情?
了幻法师答: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
佛教认为爱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
了幻法师
婚姻
http://www.fjdh.cn/fjask/2008/10/20595430327.html
-
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
答:佛教虽然提倡众生平等,但并不否定事相的差别。在佛教中,声闻乘偏向事相差别,强调男女众的尊卑有序;大乘则重视理体的平等,反对于男女相分别高低。
那么,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呢?如果我们不执著女身的相,也就无所谓厌离。其实,佛教并未要求我们厌离女身,尤其在大乘经典中,觉得男女本身就是假相。《维摩经》记载,舍利弗尊者去探望...
济群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8517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