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4篇,用时1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缘起与性起

    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唯由粗、细、极细三重妄执遮蔽白性清净心,使六大无碍的妙用不得显现。由修有相、无相二种瑜伽,身口意三业与佛果境界之三密相应,则妄执顿破,自性清净心的功德、六大无碍的妙用得以速疾显现。...缘起之触处成碍、众苦交迫迥然不同的不思议妙用。众生界俗谛所摄、受因果律制约的空间、时间、一多、净秽等,在佛果境界中完全失其有碍性,根身器界,一切皆随心如意,能转于物而不被物所转,具有种种清净庄严和无碍...

    佛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85538927.html
  • 元建广济寺

    至佛果之因已经完成,因之立场与果之立场同一,且归属于佛果境界。由是文殊、普贤和毗卢遮那佛就融为一体了。澄观国师的“三圣圆融观”思想被他的高足圭峰宗密运用于实践,并按澄观国师之意创造了以毗卢遮那佛居中,...

    高明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53260556.html
  • 五台山僧人对佛教文化的巨大贡献——“华严三圣”的滥觞

    表明他们至佛果之因已经完成,因之立场与果之立场同一,且归属于佛果境界。由是,文殊、普贤和毗卢遮那如来就融为一体了。这就叫三圣圆融。  澄观国师的这一“三圣圆融”思想,说明了“佛心,众生心,乃至于自心,...

    崔文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1468435.html
  • 第九识的建立及争议

    rdquo;。   诸家建立真心、阿摩罗识,都以确信佛已证得真心、阿摩罗识之果境为出发点,亦以此为真心、阿摩罗识实有的基本证据。至于此识是修得还是本有,实际上是从不同哲学角度对同一佛果境界或证知真如的...则必应有清净、真常之真心、阿摩罗识,而且这真心、阿摩罗识,有佛及许多圣弟子的修证经验为据,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如法修行去实验验证。故第九识、真常心,以信仰佛果境界为出发点,而终归须以各自修行的实践(可以...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2767502.html
  •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八)

    地修行证果之理论,乃是依《解深密经》所作的发挥。由经历修道的十种阶位,最后入金刚喻定,断除微细极微细之烦恼、所知二障习气,从而证得二种转依,进入彻底解脱的佛果境界,即所谓究竟位。  对于佛果的描述,在...的佛果。(注132)  十地行果的描述,大乘经中多有涉及,其中亦不乏专门的经典,如《佛说十地经》,即《华严经·十地品》,当是现今我们所见最早而详细描述菩萨十地行果的经典,传说龙树也曾作过注释,名《十...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144136.html
  • 东山法门与南北禅宗

    乱,由此自然断诸烦恼,乃至迳直证人事事无碍的佛果境界。四祖所示这种由实相念佛而见道、证果的法门,至为圆顿。若称念阿弥陀一佛,并有求生西方净土的信愿,则这种念佛法门便即禅即净,为合禅净於一途的殊胜法门。...

    陈重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5664260.html
  • 真实论

    进一步发挥,演绎出四重二谛、四重中道义;天台宗则建立了次第三谛、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等说,华严宗依《华严经》描述的佛果境界,将真实之内涵用理事、体甩等范畴归纳演绎,概括为一心四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等妙理。当然,此类玄理,主要以佛果境界为论据,但也非无可能仅依思辨即可成立。   由此可见,道理极成真实虽然依凡夫名相分别及理性认识而建立,但由于名相毕竟以其特定方式代表了客观世界的信息,再加上人类理性...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21438170.html
  • 中国佛学的第二位集大成者——永明延寿

    叶盛开,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中国化佛教的代表,其影响深入道教、儒学,点化了整个中国文化。禅宗自达摩西来,以四卷《楞伽经》印心,其理论宗依大乘如来藏学,从佛果境界出发,确信众生皆有佛性或如来藏,乃至自心...持教(密教)三十七本尊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五智皆一心之妙用,融会《华严经》佛果境界说。  总之,立足于大乘如来藏学圆顿义,以一心融通诸乘诸宗,是延寿的根本立场。于诸宗之学,延寿亦非只是一味会通而不分别...

    陈 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0541509.html
  • 太虚大师的净土思想

    ,是忆念、心念,非仅口念。大师《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中指出,许多念佛人只知口念不解心念,不能算真实念佛。应知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德念佛、实相念佛,皆要以佛为境,与心相应;由明了佛果境界而念念专注佛果境界,明记不昧不忘,是心念佛,是心即佛,方能算是真实念佛。  大师指出,据古今贤哲修行之经验,至简至妙者,无过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复有三种:  第一每日定课念:复有二种:  (1)于每晨起身、...

    陈 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03862943.html
  • 大乘位与大乘各宗

    本依据者,乃在地上菩萨之圣言量,或佛果上之圣言量;因自已既没有智境可为标准,则于菩萨或佛之圣言不可稍忽。由此,故虽在地前,倘是依据地上菩萨之圣言量,则其所发挥之教理,为依地上菩萨之境界以说明一切法;倘是依据佛果上之圣言量,则其所发挥之教理,为依佛果上之境界以说明一切法。是故贤首虽未入初地,而其所宗契经乃是华严圆觉果海之境界,或地上最高位之普贤菩萨境;马鸣依自地智境所造之论,自然反 贤首之下,此本...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3355795.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