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7月20日,"2008少林问禅"之机锋辩禅现场辩论气氛十分热烈,来自苏州西园寺的云香法师从赛场上下来,心中十分感慨,当即在禅堂现场挥毫作诗一首:
过去何必思量
现在莫要紧张
未来无需恐慌
念佛自然吉祥
【佚名】
|辩禅|作诗|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7/08484326774.html
-
作诗与参禅 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等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想非非想中。好在精通此道的真正内行专家到处都有。我相信,他们会把我的马缰绳牢牢抓住的。 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籍中对诗禅关系的看法 作诗,这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所共有的活动,而参禅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02164991.html
-
江南才子苏东坡,已好久没有与自幼出家的佛印,在一起作诗对句了。这一天,苏东坡亲自步行到佛印的寺院,见到佛印就谈笑风生,一再要求与其作诗对句。佛印扭不过只好答应。
他俩来到上房,...智慧。印对说:凡夫唯住名号中。
苏问印:你天天行持念佛吗?印答说:吃喝睡觉样样作,时时唯佛在念我。
苏又问:何知是佛在念你?印答说:是佛住在心想中。
苏又问说:我也按佛经中说去认真修行...
佛一居士
|楹联|对联|格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0591883904.html
-
生存竞争迫使人们无暇顾及终极的意义,也就缺了点取之不尽的深情,缺了点心驰神往的意境。不止在学界,同时在僧界,作诗自然也就成为奢侈的事了。难怪我的学生视之为“酸”了。我以为,作诗关键虽在悟性,但悟性也是要靠训练的,当然这是文化背景的训炼。 写诗一则,原本游戏之作,却又引出对禅的思考。或许是积习难改,凡涉我所关心之事,终究不能放下。这就远非禅的逍遥了。 注释: 1、 有人以此句求诗,龚氏应声曰:...
麻天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4841778.html
-
。作诗:宝华深秀处,问路记吾曾,是日观民暇,青春佳与乘,梵宫迎马近,崎迳破云登,戒井谁当汲,连池依旧澄,六檀身口意,三宝佛经僧,净业遵毗柰,禅机谢慧能。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月二十三日,乾隆帝三幸宝华,御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御书石刻华严经一部、藏香两束、哈达香一包、功德斋银五百两。作诗:峰岭因何秀,秀因泉石遭,恰宜耆域扩,底较蒋山高,禽演无生偈,松翻万古涛,阇黎惟守律,不习坐禅逃...
惟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60469786.html
-
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一词,颂扬寒山寺历经沧桑蕴育的无限诗情。这幅自作诗草书一气挥就,用笔遒劲跌宕,通篇纵逸雄健,并用隽秀行书加以注释,实为难得。当天,寒山寺即安排刻碑,不久将落户该寺仿唐普明...
“钟声迴荡夜迟迟,过往客船江月思;阅尽古今无限事,寒山化育一身诗。”2009年7月26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著名美术评论家、诗人沈鹏先生托人将书录上述《姑苏寒山...
佚名
|佛教资讯|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7/21290787603.html
-
我喜欢丰子凯和朱自清的散文。于是,恩师从丰子凯的散文说起,到师从弘一大师学佛、学画,进而讲到学问之法。末了,恩师告诉我:无论走到那里,背颂古文与作诗填词不可荒废,余者(技艺、爱好)皆可缘尽即了。 ...饶宗颐先生告诫说,国学院的学生必须要会背古文经典和作诗填词!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恩师在二十多年前不也是这样告诫我的吗?想到这里,我不禁一丝惭愧之心:我于此精进不够! 来敦煌之后,曾经写信问恩师作学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451684.html
-
。
朴老一生清襟素浣,谦挹恭谨,从不以诗人自居。但是,若从见载的最早的诗,即作于一九四一年的《哀辛士》(此诗为哀悼皖南事变殉难烈士而作,“辛士”是“新四‘军’”的谐音)算起,朴老作诗至少有六十年...四言诗也作得意语落落。颇见声情应合之妙。绝句、律诗、古风、词曲诸体,皆走笔自如,用楚图南先生话说:“朴初居士胸次湛然,做诗也同为人,俱即目即见,如是如是,不拘体裁,一并禅家本色”。
朴老对中国古代...
林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70080145.html
-
之前,曾经当过沙弥,和黄檗是师兄弟。有一次,两人结伴同游,来到一处瀑布前。两人合伙在瀑布前做了一首诗。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人在作诗的时候,往往会无意中把自己的见地吐出来。黄檗后来就是一代大禅师。 那么唐宣宗是怎么接的呢?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唐宣宗接的这两句,是皇帝的气派。他也在无意中流露出来。 黄檗一听,立刻给了他一掌,去你的,小和尚,你作不成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82165442.html
-
马一浮论诗与禅 作诗以说理为最难,禅门偈颂说理非不深妙,然不可以为诗。诗中理境最高者,古则渊明、灵运,唐则摩诘、少陵,俱以气韵胜。陶似朴而实华,谢似雕而弥素,后莫能及,王如羚羊挂角,杜则狮子颦呻。然王是佛氏家风,杜有儒者气象。 唐人王摩诘最善用禅,故自高妙。宋人诗用禅理者,山谷、荆公、后山、东坡皆能之。山谷才大,当推第一,荆公次之,东坡于禅未深,在四人中为最下。山谷诗如“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386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