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本法师答:道行之深浅,有时行于外,有时行于内,有时内外兼行,权实不定,正反不定,要知道修行者的道行高低深浅,是不容易的,毕竟,佛去高深莫测,非凡夫俗情所能窥测。
具体而言,依正法而勤修,道行不离戒定慧,戒定慧不离道行,道行之高低与戒定慧成正比,不一不二,若如此正见之,因而圆满戒定慧,必知修行者之道行也。由于修行者的行法千变万化,内外之行、权实之行、正反之行、隐显不定,高低难以预测,...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355212293.html
-
同分(同类之性)故,业果相似,所见略同;而随著时地俗情学说之异,其说法亦多不同。所以,古来讲佛学者于此每多诤论,亦最易致人生疑。
其实,佛陀说法,旨在令诸有情明了本体之实相,而实相不可诠说,唯随顺各类有情机感作各种方便导归,故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等。若知佛陀‘四悉檀’之施设,则二千年前在印度之随他意语,与二千年后之俗情学说,有不相符处,自是意料中事,则一切诤论疑惑,自然冰释。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3153954.html
-
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以初入佛法之时,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四、沙弥尼],梵语沙弥尼,又云室利摩理迦,华言勤策女。谓精勤策进佛法功行故也。
[五、式叉摩那],梵语式叉摩那,华言学法女...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7553180014.html
-
阻碍信愿真切一心念佛的人。其他轻债又何能阻碍。若说心愿未了,贪嗔痴心未息,这都是俗情,情本梦幻不实,一醒全无。只要你至诚念佛,即是醒觉, 一切贪瞋俗情,也就当下消灭了。佛经上说:假如三千大千世界满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5952751.html
-
,莫令其它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 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记,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
耕云先生
|安祥禅|金刚经|
http://www.fjdh.cn/article/2011/01/235943610.html
-
朗诵一卷乃至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它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4944359.html
-
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
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
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
印光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7094178894.html
-
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 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基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31179830.html
-
生:我现在已经比较释怀了!不再执着非要在一起不可。但我还是很希望知道,在感情、婚姻关系中,如何更和谐地相处。
师:婚姻关系有着前世今生的因缘的纠缠。如果双方都能有所觉醒,化俗情为道情,...
辜隐
|情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2217041635.html
-
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的俗情,及印度的宗教環境影響下,佛弟子開始對佛陀有想像及理想化、神化的成分。佛陀曾宣稱:「我今亦是人數(類)」(《增一阿含》卷十八第六經),但後代佛經的編輯者,將佛陀神化,就變成了...
張慈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054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