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篇,用时1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

      初初看到这个公案的时候,就像暗示著自己修行的盲点。故事中的隐士,正象征著吾人自以为是的修行心态,当面对一切生忍(众生加诸于我们)的烦恼时,自己能不能够忍得下来?自己能有几分的真实功夫呢?修行的目...     人生在世为什么要修忍辱呢?首先就要明白“我”这个字的意义。将“我”字拆开来看,是由干、戈两个字结合而成,由此可知,有了“我”就有干戈,有干戈相伐的时候,就是因为有我的缘故。所以,修行...

    见羲法师

    |忍辱|空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0/2049503225.html
  • 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

    的时候,就像暗示着自己修行的盲点。故事中的隐士,正象征着吾人自以为是的修行心态,当面对一切生忍(众生加诸于我们)的烦恼时,自己能不能够忍得下来?自己能有几分的真实功夫呢?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掉我执,但...人生在世为什么要修忍辱呢?首先就要明白“我”这个字的意义。将“我”字拆开来看,是由干、戈两个字结合而成,由此可知,有了“我”就有干戈,有干戈相伐的时候,就是因为有我的缘故。所以,修行要破我执,首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60640484.html
  • 龙树的诠释学理念之哲学省察(1)

    ldquo;急证”涅槃,也可说是偏重于“独证”涅槃。二乘人这种修行心态,为大乘人所不屑。此所以大乘经典中,处处呵斥二乘之人,甚至于把二乘之人比喻为“焦芽败种&...必然发展。“大乘人”如果要把悲心不足,急于自度自了的修行心态叫做“小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可以责备“二乘”之人的&ldquo...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0745982.html
  •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第七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会议召开

    基本法义讲解:阐述戒、定、慧三学与三十七道品的意义,及其在实修中的应用;二、禅法实修教学:教导安般念、四界分别观与慈心禅等重要行门之特性与修行要领;三、止观知见辨正:分析定、慧二学的特性,拣别错误的修行心态等;并藉由禅修所缘转向的教学法,引领学人分辨“缘念众生”之大乘不共禅观要义,进而透过言语来表达我们共同的感知。清德法师回应时表示:作者在禅七中所开示的修学步骤、要领,皆非常清楚,作者致力于印顺导师...

    吕姝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4068478.html
  • 目前佛教建筑之问题与发展

    符合现代  建筑精神与道场宗风之设计。  五、建筑行为与佛法  建造道场之过程与行为,应以修行心态参与,切勿仅为建  筑而建筑。  关键词:建筑计划书(architectural ...使用观点,甚至提出道场之特质与方向。  但就我所知,很少有道场将本身之修行法门,宗风与建筑  内涵之关连性作严肃地思考,亦即道场特质与建筑目标并未紧  密结合。  在中国或日本所见著名山林古剎,除了因其...

    陈柏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471098.html
  • 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1)

    自己的意见,所谓“修行”只不过是在“演戏”罢了!不够真!不真的修行是很难深刻而起作用的。  这一点是我对今天所谓修行心态最根本的批评,也就是大多数人的修行不够真。大多数的修行人都学了很多东西,知道了许多...抓住佛所说的一句话,以为这就是真的,就是空间的东西,这种心态却正是佛讲《金刚经》时所要纠正的。佛的意思是说他讲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有实体的,故他“实无”所说。他若说了什么,也只是用来帮助修行人更了解自己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02564530.html
  • 苦、空、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

    修行心态更变的过程,是一以贯之的,并没有硬性的画分。第三点,我没有出家经验,所讲的是以在家人修行为主,出家修行可能不同。  第一、苦,如果讲得更清楚一点,应该说是“知苦”。知苦实在是任何人发心修行的...,但依此方针修行,您会自己体会到:逐渐的对苦而不觉其为苦,生起劳而无怨的心情。逐渐的对人对物会愈来愈重视,生起勇于助人救物的心态。我相我见日渐消淡。  所以在这修行的第二阶段,虽仍有苦,但已能不以为苦...

    沈家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02865580.html
  • 杂阿含经研究

    -不要轻易为外人所动摇,乃天神为一此丘所说:“仁者当堪忍,不中住恶声,不由他人语,令汝成劫贼,亦不由他语,令汝得罗汉,如汝自知已,诸天亦复知。’修行心态当如是自在!  五、离阿含经的心髓  大般若经...当佛在世时,因目睹六外道之一——裸形外道——于传法中起争执,舍利弗郎曾建议佛“集法”。佛于西元前四四八年在拘尸那城入灭后,大迦叶有感于诸佛弟子求法心态渐次松弛,对于佛陀的教说也每有不同的阐释,忆及佛陀...

    郑以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0066243.html
  •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

      所以,这也一样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因为他们拜佛与念佛的目的,只是为了求感应、消业障而已,却不知道应该如何修行正法、修养自己的身心。若是这样,就会生杂乱心;存著有所求、有所得的杂染心念,当然不能&...,如果土中的种子缺少阳光、空气、水分及养料,仍然不会发芽成长。   这就像我们修行一样,我们的修行心态与日常行为,一定要谨慎小心,连续不间断。但是不要误以为持著念珠就是在“修行...

    证严法师

    三十七|证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20104126428.html
  • 以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禅观思想为主轴之比较研究(二)

    却厌弃人间,欲求他方(净土)的修行心态,提醒佛弟子:重新回归佛陀的本怀,深入大乘的心髓。   无论是“无量三昧”的提出,还是“修身为先”与“人间佛教”的两种转向,都是佛法传统的旧说,故印顺导师的禅学...,因不忍众生苦,故论修行则以“利他”为先。所以,声闻与菩萨的差别在于,前者重于解脱(自利),而后者则重于从度生(利他)中完成自利。声闻行人在未得解脱以前,厌离心太深,不注重修学利他的功德;证悟以后,论...

    性广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243494.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