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生、人趣、天趣、鬼趣等差别,食分布亦有所不同。故《俱舍论颂》曰:“有情由识住,段欲体唯三,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触思识三识,有漏通三界。” 因此,有关一期生命及未来生命的延续,由思食和识而引生...有,称为化生。不须父母外缘,皆由过去之业力而化生。如劫初人、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等皆为变化而有。 关于四生之类别。《俱舍论颂》曰:“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
戒 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54554019.html
-
独创。慧远依著译人的赞扬,称为拟象天乐。现在此论的梵本不存,它的声韵之美,难以领略,不过就从它蜕化而成的《俱舍论颂本》而观,也可间接地知道此论颂文的优秀(《俱舍论颂》即是从《心论》、《杂心论》展转改订...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14755639.html
-
所以别立为蕴。(二)生死因:生死是迷的结果,招引这迷果最胜的因,即受想心所;众生流转生死,即由于耽著受乐,生起倒想,故受想为流转生死的根本,所以别立为蕴。(三)由次第:《俱舍论颂》说:“随粗、染、器等...
正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5448281.html
-
内容概括为一颂,历经两年始讲毕,共集六百颂,这就是著名的《俱舍论颂》。颂传到迦湿弥罗后,婆沙学人认为这是世亲根据《大毗婆沙》写的提要,是《大毗婆沙》的高度概括,很便于学人学习,因此非常高兴。但是悟入...。但就颂文来看,并不是很明显,可令作一解释即知。于是奉献了一百两黄金,请世亲解释此颂。世亲遂释本颂,共八千颂,就是《俱舍论》,藏传佛教称其为《俱舍论颂·自释》。果如悟入所说,以经部观点而破有部之不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5452454.html
-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染污心器,莫过于贪欲乐。心染欲乐,易染难除。易染,则如烈火遇干柴,一触即著;亦如白布下染缸,投下即著色。难除,则须经多劫修持;以既受染,必于烦恼、所知二障(或称五住)随增。《俱舍论颂...果息,则日:“因缚已尽,果缚随减。”然则,有志求解睨生死轮回者,为果上不再造因而年轻出家,岂不然乎?能说可惜吗? (2)小乘《俱舍论颂》说:“无我唯诸蕴,烦恼业所为;由中有相绩,入胎如灯焰。” 略...
释会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93863935.html
-
《俱舍》的品目 世亲论师是犍陀罗国人,到迦湿弥罗国学《大婆沙论》之后,回国即出要义,计六百颂,再送到迦湿弥罗,当时有部的悟入论师,以其有违正统的教义,要他为颂作释,世亲便作了释论,这便是《阿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sa-′sa-srowa 以下略作《俱舍论》)。此论现尚存有梵文论疏,及西藏译的印度之注疏数种。中国近人演培法师作有《俱舍论颂讲记》,可资参考。 《...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1351534.html
-
《俱舍论颂释》 根敦珠巴(僧成) 法尊法师译
《俱舍论颂讲记》 智敏法师讲
第二步出版:
经目学:
《经目学笔记》
《房山石刻大智度经论整理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0253582.html
-
阿毗达磨绝对的信心,造作了《俱舍论颂》,"标颂香象,击鼓宣令曰:谁能破者,吾当谢之!竟无一人能破斯偈。"[35] 遂使人将此偈颂送往迦湿弥罗,时彼国人及诸僧众皆恭敬欢喜,"严幢幡盖,出境来迎,标颂香象"[...之释义。宝疏的特点,由于法宝原习涅槃 ,故将俱舍之研究分为五门而论玄谈。 圆晖是普光之弟子,此《俱舍论颂疏》,是圆晖受晋州刺史贾曾之请,就《俱舍论颂》,节略光、宝各家疏义,去其繁杂,针对要点而加以...
振 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05762032.html
-
十一名,大专学历十名。该院的课程以佛学为主,占60-70%,文化课占30-40%。佛学课程有:佛教基本知识、法华经、梵呗、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八识规矩颂、天台四教仪、俱舍论颂、中观论颂、因明学、...
郁永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0143834.html
-
其中硕士一名,学士学位十一名,大专学历十名。该院的课程以佛学为主,占60-70%,文化课占30-40%。佛学课程有:佛教基本知识、法华经、梵呗、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八识规矩颂、天台四教仪、俱舍论颂...
郁永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465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