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典故评述 题 首 近年来,所涉佛典,最爱《心经》《金刚经》《坛经》三部,以其机锋警世,每每击案称奇,奇而技痒,故笔录禅宗典故数则,附以心得,遂成斯篇。 卷壹 佛与禅 佛 梵文,音译...弘忍传六祖慧能。 卷贰 禅语释义 世人好佛,于佛学尤好禅宗,于禅宗尤好禅语,何者?机锋警人也。今以近年之所读,集禅宗六代典故,陈述于此,略加评释,以遗同好。 甲、拈花微笑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33660432.html
-
哈达有什么典故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
根据有些学者分析,哈达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伟人。他于1244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洲,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他于...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03376001.html
-
佛光山的禅堂规约,则因提供僧信二众以及社会大众共同禅修,而制定不同的守则。但基本理念,如前所述,则以思想的开导为前提。 二、禅门典故 《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千七百则公案典故,每则皆是「一时千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2152154.html
-
孝子王裒及蓼莪寺典故
在太湖湾的群山间,有着全国唯一的孝子祠,叫做蓼莪寺。蓼莪寺在雪堰镇潘家百渎村东湾王裒岭南,寺名就来自《诗经》,相传以晋孝子王裒得名。
蓼莪寺始建于东晋时期,明初香火还很盛,明末寺宇倾颓,只存大殿三间。有僧瑞云从阳羡(今宜兴市)至此柱锡,带领徒众采山耘田,又得当地檀越龚修吾、龚卑吾的帮助,着手修葺佛寺。清初,瑞云的弟子恒一继续带领徒众辛勤地采樵耘籽,...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7271596491.html
-
禅林规范的与典故
一、禅林规范 禅林的规范,源自以出家僧众为主的印度僧团。从当代发掘出来的印度佛教遗址观察;有的僧团遗窟仅容一人,有的则能容百人,乃至千人。佛教於东汉时代传入中国,在新疆...佛光山的的禅堂规约,则因提供僧信二众以及社会大众共同禅修,而制定不同的守则。但基本理念,如前所述,则以思想的开导为前提。 二、禅门典故 《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千七百则公案典故,每则皆是“一时千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35461650.html
-
http://www.fjdh.cn/Item/33681.aspx
-
《佛語典故》步步莲花
【典故】西晋僧人竺法护翻译的《普曜经》記载,悉达多太子(釋迦摩尼佛未出家前的名字)降誕之時,十方世界大放光明,「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 「莲花」为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味香色美,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印度古来即珍視此花。后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之美德,成为佛教的象征,如佛及菩萨大多以莲花为座。
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851633.html
-
飘逸轩文集·禅宗典故评述 林荣华 撰 第一章 佛与禅 一、佛 梵文,读音是“佛陀”、“浮陀”、“浮图”、“浮屠”,意译是“觉者”、“觉”。觉有三种意义:一为“自觉”,即自身觉悟;一为“觉他”,即使他人觉悟;一为“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俗子,这三种“觉”都是缺少的,菩萨尚缺少最后一种“觉行圆满”,佛则三种觉都俱备。 佛,小乘佛教只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又泛指一切...
林荣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92560775.html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从藏经中检阅关于说到观世音菩萨的许多资料。释尊化世之际,在各大乘经中,说到诸大菩萨之处极多,就以佛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115585848.html
-
“沙弥救蚁”出自<<杂宝藏经>>有罗汉以神通观之其沙弥弟子将于七日后命终,使归家。路见蚁穴欲被水漂,以土救之,七日后归至。师怪问之。具说其事。师曰...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2577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