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3篇,用时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和”与文化养生

    和外境,主要指人身以内的环境系统,外境则主要指人身以外的环境系统,由此,“和”又可具体化为人的生命系统的、外境及内外境诸要素之间达成的平衡或进行平衡的过程。它分为自然之和与目的之和,在某种...可以将“和”界定为人的生命系统所特有的平衡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人的生命系统包括和外境,这里主要指人身以内的环境,外境则主要指人身以外的环境,由此,“和”又可具体化为人的生命系统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30962169.html
  • 论五重唯识观

    唯有识就不会滥於外境,其次,诸愚夫迷执於境,起烦。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故而说唯识,今其观心,解脱生死,而不是说如外都无。由有滥,舍不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  由此可知,唯识学说是承认有的 ,遣外境在於纠正认识上的错误,为遣妄执心心所外而言有实有。故论云:“此唯识言既遮所执,若执实有诸识可唯,即是所执,亦应遣除。” 应当注意的是:遣与存是一念观,不分前後。一念之中即有遣虚存实...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647057.html
  • 五重唯识观简介

    ,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和遍计所执性的外境即执着心外有实法不同,然而都属于所缘,恐怕互相杂滥,所以舍弃所缘相分的,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心境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厚严经》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林》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  五重唯识观的途径,是简择一切万法而实证唯识的道理。它的能观体,是五位百法心所别中慧,如《法苑义林章》说,“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又《...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947068.html
  • 五重唯识观

    影境,所以说它作外,并非其体实有。像这样,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和遍计所执性的外境即执着心外有实法不同,然而都属于所缘,恐怕互相杂滥,所以舍弃所缘相分的,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作五重步骤,详见于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林》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  五重唯识观的途径,是简择一切万法而实证唯识的道理。它的能观体,是五位百法心所别中慧,如《法苑义林章》说:“...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948076.html
  • 阿姜普 · 谭尼育的回忆

    跟着光亮出去了。鬼神人兽的形象显现出来。有时仿佛是我出去跟踪那些形象。”   阿姜索一听到这里就说: “这不对。心智在外境获得知见是不正确的。你得让它了解。 ”  这位比丘就问: “我应该怎样让它了解呢? ”  阿姜索答: “心智在处于那样的明亮状态,忘记或离弃了它的反复念住,而只是空洞静止地滞留在那里时,就去找呼吸。如果呼吸感在你的意识中出现,就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然后跟踪它,一直朝内走,...

    坦尼沙罗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03971668.html
  • 大唐三藏圣教序

    ,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0244994.html
  • 净界法师“一心不乱”细讲

    净界法师“一心不乱”细讲 (一)九心住(欲界定) 一、 住 —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 二、等 住 — 于所缘相续安住。 三、安 住 — 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四...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念佛的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 这个「九心住」有九个次第:第一个是「住」。我们看它的内容: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我们过去要不管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处,就是五欲...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1291884441.html
  • 净界法师:何为“一心不乱”

    (一)九心住(欲界定) 一、 住 —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 二、等 住 — 于所缘相续安住。 三、安 住 — 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四、近 住 — 于广大数数...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 这个「九心住」有九个次第:第一个是「住」。我们看它的内容: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我们过去要不管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处,就是五欲的境界,到处攀缘。在这五欲...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513887507.html
  •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纪念碑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65570374.html
  • 在生活中禅修

    耐烦的情绪()。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训练,渐渐这一切都不再是以往的烦扰,而是训练友善与耐性的机会。珍惜到若没有这些机会,训练友善与耐性便是纸上谈兵。正正就是有这些机会,才可以真正的一小步...它们的时刻,结果就是虽然环境没有改变,情绪依然继续,但没有苦,没有激动的反应,只是安详而平和地继续观察,继续学习如何与不如意的外境与交朋友,继续正面地运用面前的景象与情绪训练觉知和舍心。   ...

    葛荣居士

    |禅修|禅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0817538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