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5篇,用时3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竹窗随笔——世智当悟

    有二:有世间,有世间。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世间也,名为渐入[1]。...

    明·莲池大师著

    |智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3/1827333483.html
  • 问:什么是三

    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是凡夫外道之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离世间,故名。 二、世间,是声闻缘觉二乘之也。发无漏,照偏真之四谛,能离世间,故名。三、世间上上,是佛菩萨之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7561680015.html
  • 无分别

    。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属于世间与无漏,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又作出世无分别、根本,乃道之「体」。(三)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无分别,又称後得,乃道之「果」。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与後得无分别智属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42359405.html
  • 佛学的智慧及其源泉

    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与智慧,有世间世间以及世间上上之分。佛教的智慧,主要是世间世间上上。  所谓世间,又作有漏智、世俗、世智、俗等,指凡夫、外道所得之烦恼未断尽的世间智慧。凡夫、外道虽观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然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着有无,不能离世间。  所谓世间,又作无漏,指证见真理、远离一切烦恼过非的智慧,为声闻、缘觉所得。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离世...

    达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4144052.html
  • 佛教的智慧及其源泉

    获得的知识与智慧,有世间世间以及世间上上之分。佛教的智慧,主要是世间世间上上。   所谓世间,又作有漏智、世俗、世智、俗等,指凡夫、外道所得之烦恼未断尽的世间智慧。凡夫、外道虽观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然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着有无,不能离世间。   所谓世间,又作无漏,指证见真理、远离一切烦恼过非的智慧,为声闻、缘觉所得。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离世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1249773.html
  • 佛教的智慧与儒家的明

    之别。对于的这种差别,如果根据《楞伽经·卷第三》的说法,就可以划分为世间世间世间上上智这三种。[12]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在佛法中都属于世间的范畴。与人们通常所谓的“世间”...今天所常说的“智慧”。由于这种智慧只能局部地起到改造世界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的作用,不能使人根除生死的根本——无明——而离生死的洪流,因而它只能叫做“世间”,是地地道道的世间,要不,智者千虑怎么...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30878312.html
  • 散体《唯识三十颂》

    就是世间,因为已经舍掉两种粗重,便证得了转依。   30.这就是无漏界,不思议善常。这就是安乐解脱身,被称为伟大牟尼的正法。...而转,又缘阿赖耶识。   6.与四烦恼俱,即我见、我痴、我慢、我爱,常是有覆无记。   7.随所生所系,及余触等俱,阿罗汉没有它,灭尽定也没有,世道也没有。   8.以上是第二变,然后是第三变...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2841317.html
  •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

     离二取相故无得不思议 是世间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 以...,犹未能伏灭。2、加行位: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3、通达位:若时於所缘,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4、修习位:无得不思议,是世间,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5、...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31453338.html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2)

    ”的“唯(  表)识性”,所以“世间性”也就是所谓“世间的道性之”,  如此瑜伽行派以“道的事体”来“施设”的观点,就与中观宗比“一  向离性”来看“世间性”之观点是有差异的。瑜伽行派的“世间  性”是不排除在“有的领域”中了得二取无真如之动行的“”,中  观宗则否定动行之“”为“世间生”。换言之,瑜伽行派较强调  通向“胜义谛”过程中“道的施设”的必要;反之,中观宗则强调“  ...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547525.html
  • 楞严咒“密教图像”与印度那烂陀寺关系之探讨

    的心力与时日,方能译完一部佛经。且考证唐史诸典籍中,可以发现,房融之文才,其绝非柳、韩、元、白之文才学识的资质,况且《楞严经》是世间,千年来受益于此经利益而证悟之成就祖师大德众多,就算柳、韩、元、...的王子,又在那烂陀寺过家,又接南印度 普明大师之法,为迦叶后第一百零八祖师。以指空这样“不平凡”的身份,相信他应该可以从印度取出“某些”国宝,就如上面说的一些“祖师像”、“贝叶经”等。那么指空所集的...

    果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5548590.html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