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摩禅师与“西来初地” ■ 小 广 -----------------------------------------------------------------------------...当时珠江河岸的华林寺一带登陆,登岸后建“西来庵”开坛讲经,创立禅宗,之后辗转中原传播佛教。达摩登陆的地方,位于今西关下九路北侧西来正街一带,叫“西来初地”。 为什么叫“西来初地”呢?因为达摩禅师从...
小 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01659154.html
-
华林寺沧桑与西来初地古迹 冯沛祖 华林寺是广州西关占地最广、年代最古、名声最著的佛寺。 西来初地是广州的佛教胜地,因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登陆,结草为庵并传播“禅宗妙 旨”而得名。 约在...菩提达摩。 西来初地与西来庵 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今印度)人、据说是香至王的第三子、西天禅宗第二十八代祖。相传他是 遵从师父的临终训谕,东来中国弘传“禅宗妙旨”的。他乘坐装载宝物的大船,经过在海上 的...
冯沛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1961294.html
-
有问:初地菩萨已破无明证法性,能现身百界作佛,为何有些经论却说,七地以前( 不到八地)未舍肉身? 师答:经论上说到菩萨之阶级、位次,由凡而圣,圣位也是很长的一大段,也是有浅 深的不同,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初地之前,尚有十住、十行、 十回向(三贤位之菩萨)。初地,有二个说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3355092.html
-
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3.应身(梵语nirmana-kaya):又名应化身,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胜应身处于方便有余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劣应身处于凡圣同居士。
...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75112112.html
-
无功用行(梵语an-abhoga)。
于菩萨十地中,七地以前之菩萨,未能自然而然地修习无相观,必须藉努力加行方可修习,故称为有功用地。
此外,天台宗以别教之初地以前,及圆教之初住以前为有功用,称为初地初住证道同圆。
...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075112926.html
-
问:什么是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我们能看到的是哪一种身的佛? 徐恒志答:法身佛是诸佛的理体。报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报,分两种:自受内证之法乐,叫自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显现,使其受广大法乐,叫他受用报身。释迦牟尼佛,就是应化身佛。也可以把应现佛身的作为应身,化现“五趣”之身的作为化身。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165411341.html
-
如本法师答:菩萨类别有五十二阶位,菩萨(梵语bodhisattva),境界高低深浅有异,不可一概而论,若证得法身(初地以上)之菩萨,就没有隔阴之迷,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若没有证得法身(梵语dharma-kaya)的菩萨,转世为人,要知道宿世因缘,就不是那么容易之事了。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535212330.html
-
,乐修智慧,乃至十方世界往来无碍,面见多佛,智慧深利,生生世世修菩萨行,所以多现在家相。若于人间受生修习佛道,示同凡夫受用五欲,而心超三界,非凡夫异生及二乘愚人所能信也。
地上的菩萨,从初地开始,大部分是示现天人相。初地以上的菩萨,你要找一个出家相的菩萨,是很少见的!五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这些等觉位的大菩萨们,出家的也只有一位地藏王菩萨。
...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45277635.html
-
如本法师答:照样可以成佛道。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阶位有五十二个,若未证得果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回),若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是最好不过了,彼佛国土正报与依报庄严殊胜,是造就菩萨道最高学府之处。若已证得法身的菩萨(初地以上),就可任他行化,于十方世界行菩萨行,无障无碍,境界到这种程度,不一定非往生西方不可了。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031512394.html
-
根据唯识观点,我们有八个识,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修行过程中,首先运用的是第六识,这也说明修行是从分别、造作入手。因此,第六识和第七识在初地、二地已开始转依。而前五识和第八识则要到成佛阶段,在金刚道后才能转依。简言之,在修行转化心念的过程中,心识的转化是有先后次第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337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