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化饮用,每日2次。 取核桃仁1000克,放冷水中浸泡3天,取出后去掉皮尖,然后将适量白糖放入锅中,待溶化后倒入桃仁中搅匀,冷后即可食用。每日吃2次。每次10克。
将黑...,每日1次。经久使用,能促使白发变黑,而且有润发、使头发乌黑发亮的功效。
大豆煎,用米醋、大豆,以米醋煮豆至烂,去豆煮稠,涂发,能乌须黑发,使白发变黑。
黑豆250克,白果30粒,研碎...
佚名
|素食去白发|
http://www.fjdh.cn/wumin/2007/08/09244313789.html
-
悲智双运──维摩诘居士 去意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中非常殊胜的一部经,对佛教的流传及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研读此经,可深入了解为何这部经对中国影响如此之深,亦可一探此经的奥妙。研读过程中,经中人物生动的对话,深深吸引我,看到维摩诘居士示现在家人的身分,说法度人,对他高深的智慧和辩才无碍,生起敬佩景仰之心。维摩诘居士身处红尘,于外,以出世心行入世的菩萨道;于己,持守清净戒行...
去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13857973.html
-
中国人自古有以茶待客的习惯,许多餐馆在上菜之前也要先给客人端上一壶免费茶水。但是,问题就出在这壶茶上。餐馆档次不同,提供的免费茶质量也不同。有许多小餐馆竟然用几元钱一斤的“垃圾茶”来招待客人...
佚名
|去餐|餐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0742191066.html
-
印光大师年谱(诞生至出家时期1861~1881) 沈去疾居士編著 公元一八六一年 公元一八八0年 公元一八八一年 公元一八六一年 辛酉 清咸丰十一年 一岁 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十九岁 公元一八八0年 庚辰 清光绪六年 二十岁 随兄读书长安,离乡四百二十里(一)。 去同州考秀才时,只身投奔长安雁塔寺,拟出家。其兄几经周折找到他,再三相劝,而他不以为然,说道:‘举人...
沈去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0942819.html
-
沈去疾居士編著 公元一九三0年 公元一九三一年 公元一九三二年 公元一九三三年 公元一九三四年 公元一九三五年 公元一九三六年 公元一九三七年 公元一九三八年 公元一九三九年 ...普劝学佛谭》序(十四)。 十一月,吴引之、李引泉、李协和同到报国寺来拜谒大师。大师遂问吴,何以知彼前生是云南僧,彼答所以。大师遂勉其一心念佛,莫负前生修持。吴不以为然,不纳而去。并渭:‘念佛有什么...
沈去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1342823.html
-
颜色大小变化,以占个人处咎吉凶,这是历史上流传,至今不衰的一种风尚,每个到阿育王寺朝拜的人必有的活动。后来印光法师在1905年又因事去育王寺,又看了一次佛舍利。他实事求是,记下了两度拜看佛舍利的经过,述说自己并无奇特感应的事,告诫人们切不可妄造谣言,以无感应为有感应,则罪过不浅。还有一件事,也是在阿育王寺。印光法师看见有一个妇女用一种上面印有佛菩萨名号,寺院宝印的布帕,垫在地上坐。印光法师就去对殿...
沈去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1541448.html
-
沈去疾居士編著 沈去疾著编例说明 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之贡献 一、专弘净土,力倡念佛法门 二、发现并总结明清以来佛教衰败之根源 三、主持创办‘弘化社’ 四、兴建灵岩山寺净土宗道场 五、印光精神 印光大师年谱 沈去疾著编例说明 一、本《年谱》目的在于阐发谱主精进念佛净土思想,及其‘普度众生,庄严国土’之大乘佛教精神。是故在教言教,冀为专修净业者作一善导,非为仅供宗教研究之...
沈去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0942818.html
-
。高氏恭敬开示。大师曰:‘六祖言:“于一切时,自净其心”可能否?如其不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人无我,直至菩提云云’(一)。高鹤年居士临行携去大师之佛教论文四...增广》卷二‘论’第十三页) 公元一九一三年 癸丑 民国二年 五十三岁 四月初八日,作《与高鹤年居士书》(一)。 (一)见《三编》上册卷一第四四页。 按:函中所云‘去秋蒙阁下携至上洋,录...
沈去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1142821.html
-
沈去疾居士編著 公元一八八二年 公元一八八三年 公元一八八四年 公元一八八五年 公元一八八六年 公元一八八七年 公元一八九0年 公元一八九一年 公元一八九二年 公元一八九三年...不肯念。大师叹其太乏善根,因与一文钱而去(一)。 (一)见《永思集·印光大师轶事》。 公元一八九三年 癸已 清光绪十九年 三十三岁 与化闻和尚晤于京。应化老之邀,南下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
沈去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1042820.html
-
果熟必生报这一法则的铁定不移。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报论》这篇文章中,包蕴了如此丰富的佛法基本理论,而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不谈那些艰深的佛教专门名词,不去诠释那些佛教教理深奥复杂的概念,而是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地抓住了“三报”这个主题,始终环绕“业有三报”来阐发他的佛教因果报应观点。慧远大师说他著《三报论》的目的是:“因俗人疑善恶无现验作” 。净土宗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去疑生信,对于往生西方净土持...
沈去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044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