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网友〕问:有人问藏传佛教关于男女双修的问题。很难回答。如果回答有,那容易引起误会。回答没有又不符合事实。应如何回答?
〔永嘉仁波切〕回答:
你应该回答有。双修的男女两个人都必须有很高的成就。不只是其中一个有。双修的要求很高,有经论上说,修行人必须眼睛闭上时,树上的果子会落下来,睁开时,又会长上去。有这样的定力的时候才可以双修。以前Odivisha有一个修胜乐金刚的人...
佚名
|双修|双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1135401346.html
-
有人问及我关于藏密里面双修法的问题。我要说一般人观念都错误了,事实上双修法是金刚乘的方便道,有人认为是受印度教的影响,这种争论不是现在才有的。以我自己的体验来说,不论你使用双身、双修或双运...上是没有分别差异的,是一体不可分的。在究竟实相中,一切都具平等的空性与清净。所有这些最初、最原本的结合只是一种善巧,让人了解说:是的,是有一些东西可以结合修身的,进而让他们了解结合、双修的本初状态和其...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且
|双修|双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345551340.html
-
无别,般若空性和方便大乐的双修,但是这些法是具有相当境界的圣者才可以修持的,在凡夫的根机上一点也没有提高的人是绝对禁止的。在藏地凡夫比丘完全在寺院中清净修持解脱道,如若凡夫乱修方便道是会被驱逐出寺院的...
俄果仁波切
|双修|双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1148391347.html
-
在中阴救度解脱经中有诸佛裸体双身像和饮血忿怒像,为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他们怀疑:佛经里怎么还会有这些形像?下面我们着重讲一讲。 为什么诸佛要现裸体双身像呢?一方面是为了应众生之机而显现的...
元音老人
|双身|双修|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13000010532.html
-
行动和思想。
以上讲的是第一个问题,“正助双修”的问题。
第二,理事双修
理,就是道理;事,就是事相。从净土法门来说,理,就是要明白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应该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些理论。说事,就是持名念佛。理,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所以,必须理事双修,既要明白念佛的教理,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念佛可以往生...
昌臻法师
净土|念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1638191778.html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黄河三峡地貌奇特,尤其是刘家峡一带,素以"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而著称于陇上。如果你站在永靖县城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53582129.html
-
亚玛曲批堪布答:关于双修的问题,网络上纷纷扰扰,邪见邪说很多,困惑了很多汉地居士,也使很多想皈依藏密和学习藏传佛教的汉地居士望而却步。其实,很多大德都对此做过开示,萨迦天津法王曾经说过:“众生无边,根器各异,佛陀因此传授众生无量法门。西藏佛教确实有双身本尊,那是一个非常高深的法门。每一个修行的法门,都有前行的限制,如念完高中才能进大学。所谓“双修”,不是你所...
亚玛曲批堪布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8/09300589609.html
-
问:
有表姊王依贞,修禅定十余年。去春忽感佛指点禅功,并能略知三世因缘等,约两月后失去。近来间能出神而无大效用。此属正道否。
范古农答:
令姊所习,恐系外道性命双修之法,非佛法也。佛法禅定最简者,有小止观。可参考。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250012787.html
-
要受报、偿报。因此还不算圆满了成佛之道。而密宗的修法不但要法化二身成就,还要修报身的成就,即“三身成就”。 显宗的修法讲求悟心,而无报身的修法,密宗则除悟心之外,非常强调修报,即修身,奉行双修原则心身双修,性命双修,人既然是“六大”色心不二的聚会体,那么人的“心”当然也离不开“身”这个物质基础。因此,在修密法中,不但不鄙视我们这“身臭皮囊”。反而称之为“大宝舟”,渡过生死苦海,驶入涅槃都需要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3544200.html
-
问:大乘起信论云:唯除坐时专念于止,余四威仪中皆应止观俱行。不知坐时亦许专修观否。又中论所谈八不妙理,论者或称为八不禅。然则修中道正观,亦可称修禅。如是则禅之一字,不专属于止耶。云何论言坐禅时专念于止。
范古农答: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此坐禅之旨趣也。其要不外止观二法。先系心一处,(如念佛心系佛号)今心得定谓之止。再用定心观察理趣,(如念佛则观佛像)谓之观。又止观必须双修。坐专修止,作...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184712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