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士之山 徐卓人 我对枫桥山地,有一种恋念,一种不平,因为出现枫桥的字眼总不免联想起文弱的涛声。只因为柔情而带点凄美的水湮灭了雄性气概的山地吗?我们差点忘记了它们曾经有过的色彩,光泽,质感,以及儒雅的气质与风度。 不知为什么这么多过往名士对这里的山地留恋如此,在滚滚红尘里张开世俗的眼睛怎么也找不出这种留恋的根由。这片山地,是本质坚硬的石头和生机蓬勃的树草,还有就是空旷而开阔的天际、阳光以及...
徐卓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70166578.html
-
寺若能长久,佛像从空中来。当天夜里,一尊身处十里之外的五华楼佛像竟飞到寺中。因为事事有感而通,所以又将荡山寺称作感通寺。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感通寺有着一系列高僧、名士、奇花的遗迹和动人传说。感通寺因...错过,舌头断了谁敢坐?”写毕,掷笔而逝,年八十一岁。他的好友冯苏题写了《担当禅师塔铭》:“始焉儒,终焉释 。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从此便留下了“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52058194.html
-
唐代文苑常德名士董侹
作者:应国斌
明末周圣楷所著《楚宝》,是迄今最完备的一部全楚志书,立传人物为全楚之宝,标准很高。在《文苑》中收录常德名人六位,排在第二名的是董侹,其余为阴铿、李群玉、柳拱振、苏坚、丁易东。
董侹(?-812),一作董挺,或董頲,字庶中,武陵人。出生于官宦人家,其祖父思简,官至汝南太守;父亲承祖,卒时为太子舍人。董侹自幼嗜诗,至老不倦。刘禹锡...
应国斌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7272096509.html
-
名士与禅六则 黄春和 内容提要: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佛教大乘宗派,自唐代形成以后,便一直活跃于中国的宗教和社会舞台上,长盛不衰,影响广泛。在禅宗传播史上,文人土大夫好禅、...他们的兴趣。 作者:黄春和,1965年生,首都博物馆助理研究员。 这里选择六位历史名士,以述其与禅宗的因缘,从他们的参禅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人土大夫对禅宗的不同追求和情趣,以及在...
黄春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2660073.html
-
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 □ 席 红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7年第05期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的“士”种类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 隐者,隐蔽之意。“士不见于世,所以称隐士。”隐士首先是“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无非有两条——出仕抑或隐逸,“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
席 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80670115.html
-
。以下我亦选取近现代四位名士,以记录他们各自祖辈积善的事迹,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角度。来佐证因果报应的真实存在。
章太炎(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十百千万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获庆而除殃也。”这篇文章,以四位近现代的名士的成就,来显出他们各自祖辈“积善”的“余庆”。佛法之巧妙。在于“先以欲勾牵”,此是方便,“后令入佛智”才是究竟。先使学人...
妙观法师
|命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1/23514019089.html
-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素以“名士多”而闻名天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兼词人辛弃疾,撰写《老残游记》的刘鄂,都在济南留下了足迹。但许多人可能有所不知,济南的李炳南居士在台湾佛教界闻名遐迩,妇孺皆知。
他也算得上济南的“名士”、济南人的骄傲了。
李炳南居士50岁那年去了台湾,1986年逝世于台湾,享年97岁。
笔者...
谢路军 经济导报特约撰稿人
|净土宗|李炳南|念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2/2014573064.html
-
慧远同名士的交往及其对山水诗的影响
储晓军
提要:本文分析了慧远法师同名士们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创作,探讨了对后世山水诗的影响。
关键词:慧远名士山水诗
刘勰在《...山水诗创作的过渡期。恰在此时,慧远法师和他的名士朋友们正在庐山的东林寺边徜徉山水,给人们留下了《庐山东林杂诗》、三首《奉和慧远游庐山诗》以及《庐山记》等一大批山水诗文,成为山水诗史上值得一书的佳话。
...
储晓军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0294393808.html
-
2008年4月10日,北京法源寺召开一年一度的丁香诗会。近百位诗人、作家齐聚法源寺赏丁香、瞻古刹、吟诗唱和。
据介绍,法源寺丁香诗会始于清代,每年春天寺内丁香花盛开时,僧人便会备好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对诗。因为种种原因,法源寺丁香诗会一度被中断,直到2002年才恢复。
佚名
|丁香诗|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4/19480022535.html
-
口谈与佛家“讲经之制” 范子烨 以“盛德”称支、许、谢等名士,显然是佛家的口气,这可能与《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刘义庆笃信沙门有关;而在清谈方式上,东晋名流也已吸取了僧徒讲经的方法。《世说新语·文学...”,但支、许是在谈玄(下文云“不辨其理义之所在”一语可证),显然佛门“讲经之制”已渗透到清谈之中,亦可视为一种“谈玄之制”(参见本书页105)。这种情况的产生并非偶然。当时名僧与名士交往频繁(参见孔繁...
范子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77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