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忏云老和尚:修行着魔的时候怎么对治
不修行,有着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着魔的时候。着魔的时候怎么对治呢?
1. 发心真诚-现在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精神病太多。我们修行要发真诚心,如果是“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就不会着魔。
2. 精神宁静-世俗所谓“精神分裂”,大多是这样...
忏云老和尚
忏云老和尚|修行|着魔
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05330325475.html
-
各位同参,专心谛听!今天要讲的般若内容,主要是引用大乘佛教龙树菩萨的《中论颂》里面一句很著名的话来解释:“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句话也是中国天台宗用来成立的教理...
心定和尚开示
|智慧|心定和尚|止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1/06592018829.html
-
著相修行百千劫
无相修行刹那间
若能万法尽舍却
顿悟入道须臾间
无说无示无来去
生死涅槃无距离
菩提由来无一物
只在当下一念间
无圣无凡无众生
即心即...
慧律和尚
|自性|慧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10165412505.html
-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忍”字,尤其是忍恶,如果能够忍受外面境界所带来的一切恶业烦恼,这念心静下来,就不会起嗔恚。反之,若不能忍,嗔心一起,就是“火烧功德林”,不仅烧去自性功德,同时也会...
惟觉和尚
|嗔心|烦恼|忍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6/2315354636.html
-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一书页57
○ 人本与天地并称三才,出了家为僧又可与佛、法并称三宝,人是何等的高贵呀!可是一般凡夫却颠倒妄想一生,那就变得下贱了,简直已忘了自己是个人了。当有人拉...——《往生有份》页92-93
○ 诸位已经闻到佛法也信了佛法,就要进一步发大心出家才对呀!不要将难得闻遇的佛法失之交臂了。或有人心想:“老和尚不明世间法,叫人出家,若都出家岂不人间要绝种了吗?”...
妙莲老和尚
|戒淫|邪淫|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9/071730253.html
-
一年又一年 渐渐改容颜 始作孩童戏 看看白发斑莫结来生业 回头种福田 莫待无常到 修行早向前
一月又一月 光阴似消雪 岁月无定期 幻化有生灭少实胜多虚 巧计不如拙 阎君送信来 不...
为霖和尚
|格言|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07/1227371633.html
-
○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为财色名食睡,烦恼也就而至,业也就这样造出来了。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页68
○ 轮回是有的,不要以为没有,很苦。以前寒山拾得看到人家办喜事,拍手大笑,你看他娶他祖妈,吃他姑姨,人家骂他们是空和尚乱讲话,他叫一只猪的名字,那只猪,真的走过来,确实有轮回。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页68
○ 没有...
广钦老和尚
|戒淫|轮回|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9/1659343368.html
-
弘澈老和尚临终法语 1. 凡是大的病都是业障病,过去的、现在的,做错了事,要及时发露忏悔。 2. 真正碰到病苦,念佛很难,所以念佛修行要靠平时功夫。 3. 要互相尊重包容,不要看人家的缺点,要看人家的优点。修行的目的是一样的,不管先出家还是慢出家,都是为了生死。 4. 到我吃不下的时候,不要给我打吊针,这是拖延我往生的时间。 5. 这些年在开元寺,有时候招待客人吃饭等,也不知...
弘澈老和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54063046.html
-
阿弥陀佛来接引,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菩萨都来接引,老和尚也要随佛来欢迎你呢!
念佛的人不要问:“我能不能生西方?”问你自己就好了。你精进就能生,若懈怠恐难了,请多返照自己,成功操之在你自己。
...
妙莲老和尚
|念佛|妙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19370226136.html
-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据说在傣族地区有村就有寺。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驱车走出景洪市,在路边的村落里,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寺院,还有在路边行走的小和尚。
寺院的建筑非常明显,因为在傣族村落里最漂亮的最金碧辉煌的建筑就是寺院了,从远处就可以看到寺院佛塔高高的尖顶。
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双版纳傣族男子从儿童时代起,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他们认为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
【佚名】
|小和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6/0914471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