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是一切善恶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的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但唯有菩提心,才是真心,其余心皆是妄心。 要知道真正从内心发起菩提心,谈何容易呢?读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大师至诚恳切,剖心沥血的言词,令我激动不已,他说“入道之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亿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5354349.html
-
,那么人人说话谦和有礼,悦耳可爱,就没有恶口粗声引起不快的情况了。意和同悦:人们行为活动中所造的善恶之业,关健不在行为的本身,而是内心意业倾向善恶的根源。所谓“三界唯心”,即是我们主观上的智慧与客观...河南省桐柏山水帘寺方丈 释妙侠桐柏山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汪春雷
一、和谐理论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
释妙侠 汪春雷
|六和敬|佛教|戒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8/09294928078.html
-
恶口粗声引起不快的情况了。意和同悦:人们行为活动中所造的善恶之业,关健不在行为的本身,而是内心意业倾向善恶的根源。所谓“三界唯心”,即是我们主观上的智慧与客观法界均融合在一起,主客不二,叫做“一心”。... 河南省桐柏山水帘寺方丈 释妙侠 桐柏山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汪春雷 一、和谐理论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
释妙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2245201.html
-
行为活动中所造的善恶之业,关健不在行为的本身,而是内心意业倾向善恶的根源。所谓“三界唯心”,即是我们主观上的智慧与客观法界均融合在一起,主客不二,叫做“一心”。僧众因同一向佛之心,祥和无诤,得大法益,...佛教的六和敬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和谐理论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任务,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十六届五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4658743.html
-
妄语、不两舌、不绮语,那么人人说话谦和有礼,悦耳可爱,就没有恶口粗声引起不快的情况了。 (3)意和同悦:人们行为活动中所造的善恶之业,关健不在行为的本身,而是内心意业倾向善恶的根源。华严经云:“三界...身心健康、规范行为。 佛陀在许多的教法中,分析了人生诸若及诸苦的根源,在彻底揭示人生诸苦之后,导人以解救之道,佛陀的许多修持方法和生活规范,都可以促*****生达到圆满的境地。现从佛陀“六和敬”的生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5856697.html
-
有所讲述。
七、不善心所与善心所
佛教的伦理是以因果为基础的,因果的产生又取决于善恶的表现。所以要想把握因果,就要明辨善恶,以及产生善恶的根源。善恶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其中必有心理因素...什么都不要分别,好坏不分别,善恶不分别,还怎么修行呢?佛法所讲的不分别,是一个人真正修行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对快要见道之前的那种境界不能分别。除此以外,还是要分别的。尤其对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要从...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3246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