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fjdh.cn/Item/34602.aspx
-
《大佛顶首楞严经》“耳根圆修”之研究 [ 作者: 胡健财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199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耳根圆修”之研究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Universally Penetrating by Srotrend Riya in Surangama Sutra ...
胡健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12563588.html
-
问:
什么是专修和圆修?
印光法师答:
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
印光大师
净土|念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9/18362018142.html
-
我们佛教以慈悲为根本,发菩提心,其归趣在利他。《法华经》中讲说的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事迹,应成为我们佛子的榜样。《楞严经》中说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菩萨利他的行愿,《本...
佚名
|人间佛教|佛教观点|圆修|慈悲|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54992428.html
-
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第一个是以慧远大师为代表的所谓的圆修法门,初祖慧远大师乃至于六祖的永明延寿大师、八祖的莲池大师、九祖的蕅益大师,强调圆修。第二个是以善导大师为首的,善导大师、印光大师...学者。当然在归依弥陀的大前提之下,站在圆修的法门,他还必须要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而且要厌离三界的色身,那么修习布施、持戒、修福种种的行,然后把这些万善庄严净土、会归到净土去,这叫圆修法门。 那么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3971143.html
-
性海中时,便叫中和。推行到交际一边,便成忠恕。划入大菩萨修证的界域中来,便叫圆修六度。 怎样叫圆修六度?能寂定,不妄动,然后中道不致失坠,便叫做禅那波罗蜜(即止观双修),能放开度量,容受一切而不较量...使六度门户打得六通四辟,这个工夫就叫做圆修。可惜古来无量数微尘众,能够寻出这个法门,在大千世界上讨真便宜的,尚占少数! 如来曾引证一个故事,说道:古时有许多修养家,约定了一所聚集的地方,在会谈的时间...
雪 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05753745.html
-
天童(圆悟)、磐山(圆修)、本溪(性冲)三派鼎峙而已。圆悟(1565一1641),号密云,宜兴人,年三十,依龙池山幻有正传出家,有一天,过铜山顶,有省,后来正传授以衣法,法席很盛。法语有《密云悟禅师语录》十卷。法嗣有常熟三峰汉月法藏、四川夔州破山海明、越州平阳弘觉道忞、天台通玄等十二人。圆修与圆悟同门,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磐山结茅,逐渐成为大刹,门下人才之众和圆悟相等。法语有《天隐修禅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047888.html
-
寺住持明学大和尚的开示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座名刹的风格,那就是出自这里的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师所提倡的“一心念佛”。真是“香光庄严古梵刹,三学圆修真净土”。 上午11时左右,我们来到了寒山寺。...
夏令营
|灵山|夏令营|灵岩山|西园寺|济群法师|行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5/08/121718793.html
-
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
虚云禅师
烦恼|虚云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2/2353497869.html
-
止观与人生
王文雄
佛家自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孕育成长,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而以至陈隋时智者大师对于佛教的修持方法,就人的不同根器所修持的方法给予详尽的说明,其中说明圆修的法门,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说明菩萨乘的重要,其中内心的修持以止观修持为引导。佛教修持在于积极行利益众生的菩萨道,也就是精进一法门,而予以二分,则为止观;止为断恶缘,观为培养同体大悲心。
智者大师...
王文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515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