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个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索达吉堪布
愿一切众生早日离苦得乐成就佛果!
认清身份厘定目标
对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实,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那时比不信佛教者的行为还低劣、还过分。我觉得这些都是极端,应该不堕两边。
循序渐进打牢基础
其实,要成为一位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并不是完全做不到的,而是完全能做到的。怎么才能做到呢?刚开始...
索达吉堪布
境界|修行|索达吉堪布
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05034325474.html
-
境界
“楚人失弓”的故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据称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公孙龙子·迹府》。大意是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丢失了一张弓。左右的人要去寻找,楚王却予以阻止,说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孔子听说后不以为然,他说:“何必要一‘楚’字,‘人失之,人得之’岂不更好? ”而老子听后则摇头说:“何必要一‘人’字,‘失之,得之’足矣。 ”这是由于精神境界不同而引发的观念差异。
...
李学军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22590488321.html
-
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没办法扩大心量、拓宽格局,牢牢坚守着自我的执着。可是,刀要在石头上磨才能越来越锋利,棉花里是磨不出刀刃来的;人也是一样,要在艰难的境界里才容易成长。因此,最好的对治办法就是勇于承担团体的事业,透过境界的磨砺,将自我消融于团体当中,把负担转化为学佛的资粮。
第三,培养善巧做事的能力
有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有一个,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可以有许多种。要善巧处理问题,就必须...
学诚法师
在团体里锻炼|从境界中成长——学诚法师在执事会上的开示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52173858.html
-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鱼,只因一生以水为生,除水以外,其它一无所知。一天,它遇到其好友,一只刚从陆地上郊游回来的乌龟。
“你好!乌龟先生,”鱼说道,“好久不见了,你到哪去了?”
“...
佚名
|人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2/1044112249.html
-
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10179749.html
-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解说人生的境界时说,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他认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的人是道德境界的人;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的人是天地境界...
传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0762362.html
-
大乘人生境界 钱广才 大乘人生学说是关于人的科学。 大乘人生学说的目标是弘扬人的生命,主张活动主体追求自由,争取解放,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实现自身,肯定自身。它所向往、所追求的理想:仁爱...所撰写的一篇短文中,号召人们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可以说这就是大乘人生的崇高境界。 纯粹的大乘人生所显示的人格形象是明白四达,自由自在,有所作为...
钱广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0060815.html
-
儒佛道的境界说 蒙培元 [北京]百科知识,1996年第1期 38-39页 ----------------------------------------------------------...-------------------------------- 中国哲学有儒、道、佛三大流派,三派哲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张境界说而反对实体论。正是这一点使它们同西方哲学区分开来而成为“中国哲学”...
蒙培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3052030.html
-
执”打破。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了这种程度,才算是认识佛法。修持佛法的人,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也不动其心。为什么?因为修持的功夫到家,而有定力,所以能认识什么境界是真实的,什么境界是虚妄的。不管境界真实也好、虚妄也好,统统不动心。所以在禅堂中,有这样的法语:“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意思就是一切不要执着。不执着就是解脱。解脱就自在。学佛就是求解脱,求自在,不被五欲...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80046700.html
-
金刚经的无相境界 《金刚经》的无相境界[1]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2] 摘要: 本文讨论《金刚经》经文的哲理意义,提出“无相境界”作为《金刚经》经文的最核心哲学命题,说明《金刚经》是就著成佛者心境展现时之心态而为言说,并说明《金刚经》经文中时时出现的三句义之义理格式,第一句义为知识上说出一命题,第二句义为操作工夫之要求,此一要求乃依据“无相境界”而作“不住生心”之功夫要求者,第三...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356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