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篇,用时13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菩萨重点及其人间性

    也以所学所证劝化他人,此种教说,在《杂阿含》中也屡见不鲜。此在大乘经中,便被称为菩萨行者。著眼于内心实证,乃把持精神,先从内心扎根,其中基本要求便是落实于“空”理念。后来的人所说,声闻...心、与共语言。(8)   大乘菩萨精神,首重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重点在于利济众生,故对菩萨要求,不仅不应自恼恼人,更进一步,凡对于任一众生均应生起利济之心。若不如此,即与菩萨所发无上菩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3351818.html
  • 概述戒律

    四十八轻。十重于前述六重戒外再加上:(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惜加毁;(九)不嗔;(十)不谤三宝。四十八轻从略。  大乘菩萨精神比之于小乘是更为积极,它和小乘戒虽采取同样形式律仪戒,但其解释却具有积极大乘精神。小乘只列举那些不可为事情,而大乘戒则多举那些不可不为事情。关于禁止,大小乘精神也有不同。例如十重禁戒第一杀戒,据唐法藏引《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解释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53341162.html
  • 关于戒律

    大乘菩萨精神比之于小乘是更为积极,它和小乘戒虽采取同样形式律仪戒,但其解释却具有积极大乘精神。小乘只列举那些不可为事情,而大乘戒则多举那些不可不为事情。关于禁止,大小乘精神也有...中可悔与下可悔。根据大乘菩萨,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罪可悔除。但忏悔除罪,只是除犯戒罪,性罪并不能除去。五戒之中,杀、盗、邪淫、妄语四,均有可悔与不可悔罪;饮酒一,虽犯均为可悔。因此,五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64256130.html
  • 佛教戒律概述

    戒外再加上:(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惜加毁;(九)不瞋;(十)不谤三宝。四十八轻从略。   大乘菩萨精神比之于小乘是更为积极,它和小乘戒虽采取同样形式律仪戒,但其解释却具有积极大乘精神。小乘只列举那些不可为事情,而大乘戒则多举那些不可不为事情。关于禁止,大小乘精神也有不同。例如十重禁戒第一杀戒,据唐法藏引《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解释说,如果菩萨看见盗贼为了抢劫财物...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92757844.html
  •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时空效应(1)

    藏二,154 页中~下 )。 4 页 在大乘经中,便被称为菩萨行者。著眼于内心实证, 乃把持精神...不戏弄心、父母心、兄弟心、与共语言。(8) 大乘菩萨精神,首重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重点 在于利济众生,故对菩萨要求,不仅不应自恼恼人,更进 ...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344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