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亲近善知识”的佛法讲座。
首先,净慧老和尚讲了善知识的定义、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以及如何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接着,结合大家日常的工作、学习和修行,讲了天台智者大师所著《小止观》中修习止观的...轻。慧公老和尚说,这七件事虽然没有讲菩提心,但每件事都是菩提心的表现。这“善友七事”,都是从要求自我出发的,要求自己是发心,要求别人是索取。
最后,慧公老和尚讲了选择善知识的重要性,不要小看亲近善...
明舫
|净慧法师|真际禅林||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12/2212227165.html
-
[提纲]“佛法难闻,良师难遇;人身难得,诸根难具。”在末法时代的今天,我想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有幸获得人身,当我们有幸六根俱全,当我们有幸遇到善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亲近善知识呢?我想这个问题是...的一些观点谈谈“如何亲近善知识”这个问题,希望能对没有接触过《阿含》的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阿含 善知识 亲近 (一)善知识的定义 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
释慧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4239856.html
-
耐心学习了。甚至对于如何亲近善知识,更当深心体悟,千万不可轻易看过。只因有些时候,在最不起眼之处,往往有可能〝暗藏玄机〞呢! 戒静在此至诚邀请大家发心读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愿以此读经的些许心得,...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见善知识随烦恼行,不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很实在的学习著。 事实上,最初的几年,却一直是很茫然的,根本不懂得如何亲近善知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42263256.html
-
观察修,还有一个叫定修。
什么叫观察修呢?不用把自己的心放在某一处、一心不动,不要这样,可以去思考,但是思考的目的是围绕在如何改变某一种内心的习性,这就叫观察修。比如说咱们修的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 4、不亲近善知识或不如法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5、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6、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大概总共有此六个部分。
然而《掌中解脱》中用四个方面来讲:
1、亲近善于知识...
夏坝仁波切
|学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2224281549.html
-
家人感到好奇,想了解出家人在寺院的生活修行情况,提出很多如“为什么要出家?”“佛法对人生的意义”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还有很多有心修学佛法的人士,徘徊于寺院之外,苦于入佛无门,不知道如何亲近善知识,非常...如何提升寺院清净庄严的公共形象 闽南佛学院 传明法师 公众形象是西方公共管理学一个核心部分,佛教借用了公众形象作为本次论坛的讨论主题,那么佛教的公众形象应该如何定义,包括那些方面呢?所谓的佛教...
传明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3956815.html
-
,修习出生无尽佛法。”这也是戒静无上的福报。 三、如何亲近善知识 时刻感念三宝恩,戒静深受加持之余,愿与同道们共勉华严经中的开示“汝求善知识不应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亲近善...是。过来人。——在菩提道上一路走来解脱自在者,我们应当下定决心“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无有疲厌。”今天的戒静若不是亲近了善知识,根本就不知如何修行,也无法恭读大乘经典,尤其读华严经的感受最深。在此敬邀各位...
戒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14165704.html
-
一个其他的凭证。
因此,我今天在这里要讲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弥勒菩萨开示的亲近善知识法和善知识德相;然后,再加上红教的巴珠仁波且《大圆满前加行引导文》当中所讲的善知识的标准。这两个标准跟大家讲一下之后,让大家对如何亲近善知识的问题有所了解。
首先,我们要亲近什么样的善知识。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非常明确地讲了,总共有十个德相。这十个德相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的标准或德相。...
夏坝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13253780.html
-
越大越好),至于应如何亲近善知识——师长,如何守护律仪和三昧耶戒,则全不讲求。真实修行的人,已是廖廖无几了。所以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看到这种情形,深生悲愍,为了住持圣教,饶益众生,才随顺众生意乐,示现清净...
修慧法师编述
|宗喀巴|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7/11314773.html
-
忍耐,一遇逆境,便退初心,稍不称意,即生怨恨,试问如何亲近善知识,依教奉行?又如何实行菩萨道,弘法利生?是以发菩提心、亲近善友,是求佛无上大菩提的根本,而修忍辱柔和行,却是发菩提心亲近善友的根本,非修习...将会在佛法大海中飘流,无法靠近觉岸。
学佛的人,如果不亲近善友,接受善知识的指导,认识佛法,了解真理,如法修持;就好像没有舵手的船只,将会迷失方针,无法朝向佛果菩提迈进。
学佛的人,如果不修...
文珠法师
文珠法师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35329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