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7篇,用时5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活在当下与

    活在当下与  /庄春江  “活在当下”,这是近几年来,大家所耳熟能详的题材。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要我们能够专注于此时此刻的身心活动,而不要瞻前顾后,结果什么事都没能处理好。  大正本大藏经(...听闻正法为预流支,为预流支,法、随法行为预流支。”  “内正思惟”与“”(yoniso-manasikara )只是翻译上的用词不同而已,“”(yoniso)就是有因果关系地、真...

    庄春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0850308.html
  • 浅谈“”与“法次法向”

    浅谈“”与“法次法向”  /林武瑞  关于向初果,阿含经常见的定型偈是:“亲近善知识、闻思正法、、法次法向”,这是佛陀开示弟子们应遵循的修学步骤。我们只要也照著祂的方法,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一定可以得法眼净,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  “”就是“法”的“注意”。在六根还没触境之前,我们整个心意的焦点就要“法”,简单地讲,就要注意整个世间的无常、苦、无我,因此,也...

    林武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0850309.html
  • 帕奥禅师答:注释把定义为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这是否表示那些无法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人就完全没有

    问:注释把定义为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这是否表示那些无法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人就完全没有?如果还是有的话,他们是如何运用的呢? 帕奥禅师答:视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是观禅的,这是高层次的。也有一些较低层次的,例如布施、持戒与止禅的。相信业力果报也拥有。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10/01/09201296956.html
  • 帕奥禅师答:一位凡夫比丘患有长期而极度痛苦的疾病,而且医药无效的情况之下,应如何,以度过或忍受痛苦?

    问:一位凡夫比丘患有长期而极度痛苦的疾病,而且医药无效的情况之下,应如何,以度过或忍受痛苦?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修行?例如:是否可藉着此病痛而修证道果? 帕奥禅师答:我们必须记住:即使连佛陀也免不了生病。在佛陀般涅槃之前的十个月里,他遭受严重的背痛,一直到他般涅槃为止。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免除病痛呢?当我们染患长期、痛苦而且无法治愈的疾病时,对疾病生气或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忍受...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比丘患病修行

    http://www.fjdh.cn/fjask/2009/10/08465492287.html
  • 人意·我·天意——事事如意秘诀

    人有人意,我有我;合得人意,恐非我;合得我,恐非人意;人意我,恐非天意;合得天意,自然如意;如意如意,百事如意。   【省思】从佛法来看,天意应理解为合乎三世善恶因果律的,合乎菩提心、出离心和空性慧的,合乎这样的天意,才能确保在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上事事如意。

    佚名

    |格言|如意|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8/09575427398.html
  • 帕奥禅师答:为何四无色界的众生不能证得须陀洹道?

    问:为何四无色界的众生不能证得须陀洹道? 帕奥禅师答:佛陀的声闻弟子必须具备两项条件才能证得须陀洹道,即听闻他人说法(他人之音)及即是意诸行为无常、苦、无我、不净。关于听闻他人说法这项条件,即使智慧非常敏锐的舍利弗尊者也必须在听闻阿说示尊者诵了一首短偈之后才能证得须陀洹道。四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耳朵可听闻他人说法,因此他们是不可能证得须陀洹道的。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四无色界须陀洹道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09060696196.html
  • 台湾佛光山南台别院举办八关斋戒法会

    次第广论”,向大家说明归依后应当修学的次第,应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等,以及说明归依三宝的胜利,可获广大福、大欢喜、三摩地等。首次参于受戒的戒子,除感受其受戒因缘殊胜外,更藉此了解佛光山人间...

    佚名

    |法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5/08471423650.html
  • “鸡之五德”— 证果的德行

    亦不应舍弃,因为修行者的‘家’即是。”遇到任何情境状况,皆应以“灭苦”为原则与方向。   我们从这部经可得知,精勤履行止观之正行、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实是修行者应有之行持。若我们能依此“...时候(英译本指适时为托钵回来后),履行其义务(打扫寺院,设置饮水洗水后,沐浴洁身,往见长老比丘等),然后即前往闲静处专精禅修。”为证道果,修行者应如上所述,诸根寂静,不乐愦闹,不染世间,时时刻刻投入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4562641.html
  • 阿姜念与学生的会谈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预防烦恼,你就没有正确 地,如果你不如你就不知道如何预防烦恼。  你修的时候那一样观察较多,是身或心?  学生:身,走的色身。  阿姜念:为什么?  学生:因为走的色身...是否正确地了呢?  学生:我必须知道旧的姿势是苦,而且是身苦迫使色身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当你坐或走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坐或走吗?  学生:是为了改变姿势来治苦。  阿姜念:对,你的观念...

    阿姜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3263992.html
  • 能生烦恼的六个因

    相反,以意会不会增上贪心呢?若见到对境是有漏法,具有不清净、无常、多分的本质,本来就没有任何可以贪执的可爱相,这样就会止息烦恼。   我们平时应当好好观察分别心的方式,认清其虚妄的本性,...显得极其重要,修行的进步也体现在能否安住在上。   如果修行人一日之中,十分之九的时间都在非,如此能否生起佛法的智慧?如果生活在大都市,不肯放弃追求现代时髦生活,脑袋就象烦恼加工厂,非...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因果|烦恼|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05/0121341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