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佗在郁卢吠罗村尼连禅那河畔的菩提树下开悟,成为一个大彻大悟的智者。 一日,有一比丘僧前来问禅。 比丘:“生与死孰苦孰乐?” 佛说:“有生命就会有死亡,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不已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妄念,从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比丘:“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贪欲的痛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5752745.html
-
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5940475.html
-
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71154093.html
-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论语·雍也》) [26] 如孟子因梁惠王好乐(音乐)而引导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王)曰:...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3142648.html
-
人生何乐,战国时梁惠王已认识到“独乐乐,与众人乐乐,孰乐?”的答案是 “与众人乐乐”。这一方面讲了一个审美学的原理,另一方面也讲了一种谋求人生 幸福的途径,即与众人一起“同乐“,帮助别人使别人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2533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