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学会忍耐

      学会忍耐   隐忍谦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金刚经》说“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无不体现一个“忍”字的好与妙。   善忍耐者,把挫折当作经验,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积蓄能量,等待时机,终成正果;不善忍耐者,遇事不顺时,拍案而起,拂袖而去,倒是痛快,但也许失去的是永远的机会。   忍字头上一把刀,忍耐会有痛苦;忍字下一颗心,忍耐会受...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18094391706.html
  • 张松辉:中国传统宗教与三大关系

    重要。   第五,守柔谦让。在复杂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摩擦难以避免。如何解决种种误会和摩擦呢?传统宗教认为最好办法就是“柔和”。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三十六章)的主张。据说老子的守柔思想来自他的老师常枞:   (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张松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2168211.html
  • 佛教般若与老子思想比较

    老子哲学主张守柔、守黑、守雌,要人去甚、去骄、去泰,走别人不肯走的路。因为“道”是处于“众人之所恶”的地方。因此追求“道”就要破斥对俗世的一切执著,如刚强、财货名色等,而达到无为,不再与世俗的观念、行为相应。在这里,老子并不是说破除了有为后,又执著于无为、柔的一面,他是同时超越无为和柔的,守柔只是接近“道”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最高境界后是无所谓有为、无为,更无所谓刚柔的,而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

    蔡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860016.html
  •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

    处上。”(76章)凡是强大的事物,总是处于下降衰弱的趋势;凡是柔弱的事物,总是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子教人守柔处弱,并明确地指出“守柔曰强”(52 章)。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收笔时写道:“...

    周高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52382111.html
  •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天下莫能与之争”(注:见《老子》第23章。),便是这个意思;二是他确立了无为而有为、守柔以克刚的自立艺术,他的“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便是有见于此而提出来的;三是他创立了淡泊以隐世、深藏...

    李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4840776.html
  • 东方坐标: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

    ,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动。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注:《老子·第四十五章...

    赵建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3840762.html
  • 韫玉含珠说太浮

    乾坤法象成,自有真人顾。   这可不是浮邱子技不如人,这是道家修道的真谛,是浮邱子在谦卑虚己、清静无为、虔诚顺从中感悟到了大道之光的明临。他认为人们的处世态度应该是容人谦退、虚静处下、守柔不争。浮邱子...

    史新林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7271296479.html
  • 禅门境界论

    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这无疑也是对人们的心灵追逐外物的一种遏止,从而使之实现本自宁静的精神境界。   [31]参见百衲本《二十五史》一册181页4栏,浙江古籍...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4841566.html
  • 僧肇的般若学-以动静观与般若智为问题核心

    名教”始终也保持著连结、对立或融通之多元关系,而原初在老子和庄子的思维里充满著对礼教、语言的不信任的观点却在此期间不同哲学家都有不同的操作,老子的守柔、无为或庄子的去成心、物化、心斋和坐忘道家思想的...

    周延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5956493.html
  • 对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反省

    为黄老之术之为守柔与无为之技术化。由此亦见出,劳先生所谓道家一脉,主要以老庄两家而论,至于老庄之间则是一直接继承并发展的关系,两者价值立场一致,此一观点本可商确[10],至于道教系统,则在劳先生的论著...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3160329.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