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藏大师对《华严经》宗趣的理解(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之三)
三、法藏大师对《华严经》宗趣的理解
1、《华严经》的立场与组织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是在继承法顺、智俨大师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组织教理体系的集大成。法藏大师将法顺大师的《法界观门》组织、摄入《发菩提心章》中,以《五教止观》纳入《游心法界记》,又将智俨大师的“海印三昧”思想摄入观门组织,即成《妄尽还源观》,...
清远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40788565.html
-
如本法师答:修道者之所以修道,无非为明心见性而努力,以见性即佛为宗趣。因为明心见性是破迷启悟的关键,是转凡入圣的枢纽。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心是性之用,性为心之体,离性无心,离心无性,心性不二,是名明心见性,见佛性不可再称为众生,见性者以性为用,行住坐卧,施为动作,不染尘生心,得自在故。不见佛性依旧凡夫因地,起居生活,语默动静...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174812157.html
-
如本法师答:修道者之所以修道,无非为明心见性而努力,以见性即佛为宗趣。因为明心见性是破迷启悟的关键,是转凡入圣的枢纽。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心是性之用,性为心之体,离性无心,离心无性,心性不二,是名明心见性,见佛性不可再称为众生,见性者以性为用,行住坐卧,施为动作,不染尘生心,得自在故。不见佛性依旧凡夫因地,起居生活,语默动静,...
如本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6122994742.html
-
如本法师答:神通(梵语abhijna),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自古至今,诸佛菩萨,得道高僧,乃至显现神通,大有人在,其数不可称计,佛法根本宗趣,非讲神通感应,但为顺应众生之所需,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在因缘许可之下,偶尔亦会以神通示现摄众。
佛之法身无相,无相能显现一切相,佛度众生感应之法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有情虔诚所求,一心(梵语...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310212437.html
-
内容与宗趣 五经一论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释尊说法的时间与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故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兹分别介绍如次。 一、《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渐次灭尽。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3.本经的宗趣 宗是纲宗要旨,即依据经之体性所立的行门。趣是归趣,即纲宗行门结穴归根之所。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1162468.html
-
卷。所见十习六因交报,一一皆从心生,不由外铄,乃不敢以虚诞及浅近事诬谤因果,自此由教乘入宗趣。”[29]佛法说,因缘不可思议,岂虚语哉!众生于己于人何可执定? 智母师太(1584——1662),世姓林...和尚塔志铭〉礼赞禅师道:“南天佛国赖重兴,洞上纲宗终不坠。”[54]禅师实足以当之。 三、禅教并重的宗趣观 在佛学中,宗趣讨论的是佛法的的目的和实现此一目的的方法问题,因此可视为佛学中的...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0148168.html
-
题目。名是名称,每一部经典必有其特立的名称,名称中标明了一部经典的概要,显示出这部经典和其它经典的不同处;辨体是辨别一部经典的所诠的体性。体是实体,显示出这部经典的说教主体;明宗是阐明一部经典的宗趣。宗...的次第来说,佛陀在一代说教中,每部经典各有名称,先用释名明了这部经典的名称;在名称下面必有所诠的法体,再用辨体说明这部经典的体性;每部经典都有其主要的修行内容,再用明宗彰显这部经典的宗趣;每部经典的...
宽昌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71766000.html
-
的学理实情。同时又依据“面向中国佛教思想创造自身”的解释模式,善巧和成功地证明,《起信论》的佛学价值应是毫无疑问的。(第475页)(三)对欧阳晚年定论学说做了详细的评说。包含三方面内容:佛法宗趣思想;判教思想;孔佛一致思想。在第一个方面,欧阳的教法宗趣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无住涅槃到无余涅槃的转变,其晚年所提出的“无余涅槃是佛法唯一宗趣”的思想,体现了“佛教化”的思想倾向。在第二个方面,欧阳的...
李广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4041767.html
-
了解他的思想宗趣,还是抱持着几分关心。导师84岁时,出版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1989年8月),开卷即说,自己过去的著作“涉及的范围广了些,我所要弘扬的宗趣,反而使读者迷惘了。”因此,写了这本小册子,来说明自己的宗趣。
在“学尚自由”与“不失宗趣”之间,存在着一个“差异容受”的空间。而我相信,这个空间的大小,会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缘、不同的言说层次,而呈现不一样的状态。
在各种以导师的《...
温金柯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50388604.html
-
中。”又“凡愚不能了,随言而取义,譬如蚕处茧,妄想自缠缚。”经文中大慧渴切问佛有关第一义和言说的关系,大慧相信这关系厘清后,他和众菩萨就能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楞伽经》宗趣法相(siddha^nta)和言说法相(desana&)的关系是世人所熟知的。宗趣法相是自所证得的最殊胜相,离抄言说分别,趣佛无漏的自觉境界,人臻此境,能降服邪魔外道,生智慧光。言说法相是说九部种种敦法,离一异、...
铃木大拙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576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