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536篇,用时7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尘埃世界

    尘埃世界(发贴人:莲花的心) 打扫的人嫌它讨厌,但没有它生命便不能存在。 一 多年前一个寂静的夏日早晨,我独个儿坐在祖母的客厅里,沉醉于书中。突然,我抬起眼睛,就在那里,在一道阳光中,我...的灰尘世界。由于上天的安排,世间不少美事全赖尘埃。 没有尘埃,就没有云,也没有深浅有异的绿叶或色调不一的阴影,我们更不能领略到山上可爱的乳色雾霭,或欣赏到教人叹为观止的落日。 大气中不但有空气分子,...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1375942.html
  • 何处有尘埃——慧能

    何处有尘埃——慧能   作者 : 余秋雨 徐亮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  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慧能的偈强调僧肇所说的无。禅宗有两句常说的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弘忍讲法。8个月后的一天,弘忍召集全寺僧众,要每人写一偈(佛经中的唱词)。当时弟子中学业最佳并以当然的继承人自居的神秀在墙上作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这里的...

    余秋雨 徐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70961828.html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造偈,偈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时惠能仍是大寮里一个不识字的帮工。当他听说了墙上的偈子后,他恳请一位善士代笔为他转写心中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到这两道偈子后,便认可惠能为禅宗第六代祖师。那时候的惠能不曾接受过任何教导,但剃发出家后,却成为一位知名的禅师,其教法被编辑成《六祖坛经》。 这两道偈颂的内容,使我们...

    艾雅珂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62644900.html
  • 何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何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六祖慧能所作的一个著名偈颂中的两句。慧能的这句话,见于《六祖坛经》。据该书记载,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偈文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修行佛法,要在日常生活中小心检点,不断修持,妨身口意之恶业,永保清净之心性。弘忍见到神秀的偈颂,对大家说:依此修行,可使人不堕三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0268133.html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学思想初探

    ”思想,他们认为,众生本性为客尘烦恼所覆蔽,要觉悟成佛必须通过长期修习才能渐次悟入佛之知见,所以神秀的偈语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则认为,众生与佛本来同体,只要行者当体一念,直下承当,便可彻见本性,顿悟成佛,所以惠能的偈语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笔者以为,这两种思想,从方法上来看实在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无论顿悟渐悟,最后终要成佛,唯迟早...

    曙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93138969.html
  • 如本法师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真义为何?

      如本法师答:六祖慧能大师是站在究竟清净本性立场而言,菩提与明镜比喻为本性,本性当体即空不可得,那来的菩提之树与明镜之台?   修学佛法者,站在究竟果地而言,菩提本性不可得,如幻如化,无实无虚,既然不可得,任何一物从何处惹尘埃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441912088.html
  • 如本法师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真义为何?

    如本法师答:六祖慧能大师是站在究竟清净本性立场而言,菩提与明镜比喻为本性,本性当体即空不可得,那来的菩提之树与明镜之台? 修学佛法者,站在究竟果地而言,菩提本性不可得,如幻如化,无实无虚,既然不可得,任何一物从何处惹尘埃!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故。’

    如本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6122094738.html
  • 参禅的三重境界与两偈

    众僧中的上座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慧能闻之后,也作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之,即召慧能传与衣钵,正式传他为...境界而已。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这个境界,有着明显的高低贵贱善恶爱憎之分——菩提树明镜台和尘埃之间尖锐的对立;有着明显的对成大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4655876.html
  • 月溪禅师答:身是菩提树与菩提本无树之辨别。

      问:“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辨别。 (芜湖正修法师)   月溪禅师答:神秀偈所见,是从见闻觉知说,不外染缘净缘;妄念一起明镜化为黑板,妄念一灭黑板化为明镜,起灭无常,有何了期?是染净相对故。六祖偈是从自性中说,自性如如不动,觅染缘净缘了不可得,“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390510983.html
  • 如本法师答:‘‘隔阴之迷’如何解释?

      如本法师答:是指凡夫死亡之后,神识投生转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缘,一概无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阴之迷。这是站在凡夫未证成果位来说,业障深重所蒙蔽,智慧被覆盖,佛性(梵语buddha-dhatu)不能彰显所致;如同一面宝镜,宝镜上面有尘埃,宝镜上一旦有尘埃,此镜就没有普照的功能;要有普照功能必须力求拂拭镜面上的尘埃,令其清净无染,那么,宝镜本有普照之功能,当下即生效。   同样理由,凡夫(...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29551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