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儿女的关爱是一种贪心,你对他那么好,但是对他没有什么好处。让他上学、上大学,看上去对他帮助很大,但实际上不会有什么帮助的,这是一种贪心,贪心没有什么功德,这是业障。你把家里人、儿女都当成众生,当成与自己最有缘分、最需要你的众生,然后去关心他,这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慈悲心,完全是善业,肯定有善报,不会有恶报。但是人都想着一个“我”,我的家人、我的孩子,然后去爱他、照顾他、...
达真堪布
在家|随缘|众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8/19472888439.html
-
如本法师答:是的,菩萨度化众生须要方便之法,若无方便之法,无从度起,是故菩萨度化众生,有无量妙法,所行之妙法皆从智慧心所流露,所谓粗言细语概归第一义。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心目中,为了度化众生解脱生死,悲心是不变的,动机是亘古亘今的,但是方法或手段是可以灵活运用,菩萨度众生,巧妙难思议,有时喜、有时怒、有时哀、有时乐、有时愤、有时悲、有时智、有时忧、一切作为无非令众生正见正法,...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535912225.html
-
如本法师答:世间危脆,皆事败坏不安之相,非久居之处,人命无常,轮回路险,生死事大,大圣佛陀怜念众生沉沦,不知醒悟,因而兴起大慈悲心,广度有情,佛陀以大悲心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名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一念住。
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二念住。
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心,与忧戚,...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224412173.html
-
未必。若真正有能力帮助众生解脱烦恼,证得空性,帮助他们走向解脱之道或菩提之道,都属于有资格度化众生的人。比如说,世界冠军未必是世界冠军训练出来的,只要研究并掌握训练方法,懂得因材施教即可。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4478104.html
-
中天寺胜鬘经典导读班3月12日在般若堂上课,11位学员出席参加,檀讲师陈秋琴带领导读《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研讨内容包括当勤修行,多近名师、修十善、修般若智能,陈秋琴勉励大家闻经悟道后要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与大众分享正知、正见,体会正法的心得。
佚名
|中天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3/11355621199.html
-
如本法师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的人民,其数目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寿命亦无量,回入娑婆度化众生的菩萨,为数多得不胜枚举,佛菩萨倒驾慈航来人间度化众生,往往不会把自己的身份...示现,杜顺和尚是华严菩萨示现,新罗国金乔觉是地藏菩萨示现,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示现。
佛菩萨示现人间,度化众生为数不少,隐迹暗化,悲度有情,垂化六道,功成身退,成千古留芳。
...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432412406.html
-
一个度化众生的机会;而度化众生的机会不是随时都会有的,因此这种附近农村的弘法也是以后安排的内容。”
...
【佚名】
|弘法|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0/10373818657.html
-
知母、知恩,报恩,为了度化苦梅中的母亲,做儿子的应有责任心。作为—个人,对有如此重恩的母亲在受苦能袖手旁观吗?能只想自己求解脱,走小乘路吗?能只顾自己转生极乐世界,而把众生都抛弃一边吗?这是一种知恩不报的不道德行为!所以,要发心,以报恩的心来度化众生,为了报恩而成佛。成佛是手段,报恩是目的。最大的报恩是使众生脱离苦海,别的帮助只是从苦海到苦海,转来转去,永远浸泡在苦海中。
因为众生...
多识仁波切
|报恩|发心|母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1/20240719110.html
-
佛、法、僧三形容词时,要如何的应对。
某某法师,你有不有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呀?!因此 ,写给出家众的信,名字间加上"上下",
“上下”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尊敬语,可能也有“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意义(是否如此,有待考证。)而这正是出家众的目标。出家就是为了要上求佛法、实证佛法,然后,去度化众生,与佛法的崇高比起来,众生自然只有居下了。因此,度化众生,又乐为“下化众生”。在称呼出家众法号(法名)...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04584888.html
-
济群法师答:
佛菩萨普度众生,是出于智慧和悲心,这是佛菩萨的两大品质。佛陀之所以能成就无上菩提,正是因为对众生具有无限悲心。这种愿力,促使他在无尽时空中度化众生。佛菩萨度化众生不是有心的,而是...菩萨和众生的感应也是如此,哪里有清净、虔诚的心,哪里就会感受到佛菩萨的加持。
如果觉得佛菩萨会像凡夫那样,在度化众生的行为中,在大众的感激和赞叹中得到满足,那只是站在我们自身立场所作的揣度。古人...
济群法师
佛菩萨普度众生,是否也在这一行为中得到某种满足呢?|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8/0929598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