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龄的青年,可考虑寻找志同道合异性组成家庭;
(三)、已婚者,应加强道德修养,不要甘做淫欲的奴隶。应正观诸法无自性,本性不可得,乃幻化缘起,缘起必缘灭无常故;淫欲之心亦缘起,心与境结合,产生相应,... 未婚男女如果淫欲心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欲?
了幻法师答:淫欲是与生俱来就有的,非一朝一夕就能净化断除,必须非常的用功,才能达非常的成果。
但凡夫在修行的历程,尚未证得果位,有时...
了幻视界
戒邪淫
http://www.fjdh.cn/fjask/2007/12/18463111443.html
-
点点滴滴打在伞上的是融和着灵山夜色的细雨,静听夜雨的是谁? 能听的,所听的; 心与境,境与心; 交融彻遍的是大佛、山色、夜、雨水。...灵山缘
(2005年8月21-24日)
在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时,萌发来灵山做义工之心,还有一段缘:
以前,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赵朴初居士与灵山大佛的故事,为之...
天涯衲子
|灵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2/1933543048.html
-
,无妄心即无梦,无梦即无病。
恶梦与善梦,都由夜睡妄心所变现之境,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心生境生,心灭境灭,是故,心与境是不二的,若能正见心境如幻,毕竟空,清净自性,光明不动,那么恶梦与善梦...执著再产生种种影像,如山河大地、人事物,这种现象佛门称之梦中意识。
梦中意识可说还没有真正熟睡,似睡非睡所起的妄识,因而起变化之幻影,梦中意识不要太认真了,梦之好与坏不离妄心所浮现,不应执著其境...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124612140.html
-
净化淫欲之心,解脱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
应正观诸法无自性,本性不可得,乃幻化缘起,缘起必缘灭,无常故,淫欲之心亦缘起,心与境结合,产生相应,淫心便起,是名缘起。正心观淫心,...,不如断心,淫由心生,心止则淫灭,心与淫性本空,何有淫欲可得?此弟子听完之后,恍然大悟,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hat)。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432312404.html
-
4、法界缘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实相等,即真如法性之本体为一法界。又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与多、心与境等圆融无碍,为圆教之缘起观。
...《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论》作“真如缘起”,《胜鬘经》等作“如来藏缘起”,均以佛心、法净心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71443743.html
-
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五灯会元》卷三)[译文] 有僧人问:“对一切外境,如何能使自己心如木石一无所动呢?”百丈禅师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来不曾有所谓‘空无’,也无所谓...从人的一念中妄想颠倒,执取外相中生出来的,这样就会心与境不相干扰,心灵才会得到解脱。”[评析] 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又自在的,倏鱼出游从容、飞鸟悠然掠过、田野里百合花自开自谢、阳光普照万物、大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145564.html
-
,都由夜睡妄心所变现之境,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心生境生,心灭境灭,是故,心与境是不二的,若能正见心境如幻,毕竟空,清净自性,光明不动,那么恶梦与善梦一扫而空,匿迹无影,万里无云万里天,到此时此刻,梦从...影像,如山河大地、人事物,这种现象佛门称之梦中意识。
梦中意识可说还没有真正熟睡,似睡非睡所起的妄识,因而起变化之幻影,梦中意识不要太认真了,梦之好与坏不离妄心所浮现,不应执著其境。
永嘉大师云:...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55677706.html
-
净分现四种圣人,为大乘终教之缘起观;4、法界缘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实相等,即真如法性之本体为一法界。又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与多、心与境等圆融无碍,为圆教之缘起观...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论》作"真如缘起",《胜鬘经》等...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3165193563.html
-
境界,二谛与中道相即不二,含具一切万法。从止观的角度来看,三谛圆融是在“一心三观”中认识到的真理或本体(诸法实相),亦即“一心三谛”。此时,心与境的对立不复存在,三谛之间的相即,乃是基于相同的实相,...从“心”的角度说,而第二种是从“境”的角度说。之所以要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立义,是因为三谛圆融要泯除心与境的对立,实现所谓的“境智不二”。因此,不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还是从本体论的角度,“三谛圆融”都是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42053404.html
-
驱使,执着于自我的众生,有自有他、有心有境,在二元分别的迷妄世界中起惑造业,而因果不虚,由此形成了众生的业果。在迷妄的世界中,众生苦乐的感受,实来自“自与他”、“心与境”的相互关系,这一“关系”,正是...、遍计无明的痛苦众生
三、佛教觉悟自心的生态观
(1)因果法则的辩析确立
(2)生态问题与贪欲无明
(3)觉悟自心的时代文化
文/吕健福(金陵刻经处)
...
吕健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408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