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4篇,用时18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维模式

    《起信论》显示大乘正义,提出一心二门理论: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二门不相离故【《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576a。】。   《起信论》所提示的“超越的真常,此真常一切法的依止。由于生死流转及清净无漏的一切法都是依止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以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开出二门:一、生灭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44853429.html
  • 慧能的性净顿悟说

    人心往往迷妄的。这也就是说,的范畴里面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对立,也可说的内涵具有本心和妄心两层结构。本心之体,现实活动的之用。用又表现为善心和恶心两类。《坛经》说:“世人性本自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这说,众生的有善恶迷悟之别,众生的迷惑就是安心作用的结果。妄心与本心相违的,严格地说,妄心...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45562225.html
  • 十不二门的生态意蕴(一)

    rdquo;就常情而言,色色,,一为物质现象,一为精神活动,二者截然不同。但从天台宗圆教极唱来看,色,色即,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三千世间,总摄于凡夫一念,故称心外无法;一尘之微,亦圆满具足...内”。天台宗认为,无论外境还是内心,都具足在人的一念心中,因此主张内外不二。就常情而论,内外有别。我们也应尽可能的保持心境平静,但却不能过分强调外境内之间的界限。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外界...

    韩焕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82367786.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1)

    哲学的处理,这智顗哲学的丰富内容中的重要主题;特别关连到实践方面,的问题更形重要,因为一切实践问题都要由做起。  根据传统的说法,智顗有很庞大的著作林。实际上,其中有很多著作不是他写的,或不能...著作。他的研究应该正确可靠的。  在了解智顗的义理特别的问题上,我们亦曾广泛地参考过多个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此中包括安藤俊雄、关口真大、佐藤哲英、玉城康四郎、田村芳郎、日比宣正、新田雅章等。其中的...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
  • 如何正确发—认识菩提(3)

      三、如何正确发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藉,都是围绕我们的心性展开,在帮助我们解读心性。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灵,不了解心灵的种种误区,势必无法正确地发。   佛教虽然也关心世界,但关心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心性问题。因为我们的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而引起。世界和我们的,究竟一还是二?在一般人的眼中,,世界世界,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我们认为与...

    济群法师

    |菩提|出离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08442333574.html
  • 玄奘法師略傳——一生重要行事—著述—所傳主要學說

    有心的本質是否為煩惱相應等等枝節的諍論,大乘才肯定這本淨的的「法性」。「瑜伽」一系中佛地論學者更特別稱之為「法界」,純從認識的究竟境界而言。這樣境界有待能証會它的智慧而後明瞭,智慧又靠着言教的...法常、玄會等鑽研「俱舍」「攝論」「湼槃」,疑難之處,很多得了解決。僕射蕭瑀,欽佩他的智慧超羣,奏請令他住在莊嚴寺(大概備當時十大德之選),但不是他的素志。因為奘師從武德以來,歷遊吳、蜀、趙、魏各地,...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4540002.html
  • 中观心论自释·思择燃论

    昔临终之故。  此说指彼等所立之因,临终之故”。此说皆成不决定。何耶?答曰:临终之故,若同阿罗汉终际之,无有结生?或若同往昔临终之,有结生?不决定故。  问:何以知有往昔临终之...在往昔世中串习而成。或如“证成前世之方便,住胎之前意识者,定有此前已逝识,由别所知故有余,或是识故如后者”所说,彼等往昔临终心亦决定存在的断言之词。  另外,  凡非圣者临终,定能令生别余,因...

    清辩论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03866216.html
  • 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语(二)

    一个看见“行”(sankara,造作与迁流之意),并且放下执着的人,具有快乐。”与身,皆无常之“行”,不是我或我的。因此,那些看见“行”的人,皆很平静。他们了解身心皆非自我,只是变动不居的现象。  ...将它放在心上。你回答为了让孩子感到快乐与安全,但是你的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你有完全不同的思惟模式。因此,你可以善尽家庭与世俗的义务,做你应该做的事,却不会随波逐流。你的目标寂灭与离染,而非屈从与...

    阿姜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1842078.html
  • 浅释“正念”与“四念处”

    (正念)的一种觉照力 (observing power)。在修行解脱上,正念的重要性往往被比喻为“一个清醒的司机”。其功能可以:1. 用来觉照所有不善心,比如五欲、五盖等,当不善心净除后,...近因:四念处,即身观念处、受观念处、观念处、法观念处。  正知,中文注解可以:正智、内明、如实知、如实观、明澈洞晰等。正知的巴利文sampajabba,字首sam (正)在巴利注疏(sub-...

    陈慈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3852417.html
  •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四)—本愿即持名念佛的提出

    虽念他佛,其实即具心造,作的念自性佛。反之,虽念自性之弥陀,求生唯心之净土,然亦不坏从西方十万亿佛土外有佛号阿弥陀,有世界名曰极乐79。故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之事,既了了分明炽然普摄十方众生...本愿信心念佛法门之建立  但若细心考察此事,尚有一个问题:若众生不了即之理(此即念自佛),或烦恼粗重不堪实践即持名之念佛(念自他佛),而但持名念佛又功夫尚未成片,未证得一心时,该众生是否仍有机会得...

    释法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4252429.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