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37篇,用时4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境解脱”到“解脱

    从“境解脱”到“解脱”   杨惠南   近一、两年来,随著“环(境)保(护)”这一理念的受到国人重视,台湾佛教界也开始从事环保的工作。就以花莲慈济功德会所推动的“预约人间净土”,以及台北农禅寺和...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他们错误地以为一己内心烦恼的扫除,即可达到外在世界污染的彻底清理。他们不了解外在世界的清净,乃是达到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这样看来,建立一个、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5256187.html
  • 解脱才是佛法修学的目的

    http://www.fjdh.cn/Item/35037.aspx
  • 从“境解脱”到“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他们错误地以为一己内心烦恼的扫除,即可达到外在世界污染的彻底清理。他们不了解外在世界的清净,乃是达到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这样看来,建立一个、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生态学,乃佛教经论的本意(注2)。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固然必须了解只有“解脱”,才能“境解脱”;但也不可或忘只有“境解脱”,才有“解脱”的可能。后者意味著外在世界的清净无染──“境解脱”,乃是内心...

    杨惠南

    |环保|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0643211311.html
  • 从“境解脱”到“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烦恼的扫除,即可达到外在世界污染的彻底清理。他们不了解外在世界的清净,乃是达到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这样看来,建立一个、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为了对治重“”轻“境”...。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固然必须了解只有“解脱”,才能“境解脱”;但也不可或忘只有“境解脱”,才有“解脱”的可能。后者意味著外在世界的清净无染──“境解脱”,乃是内心烦恼彻底扫除──“解脱”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2240202.html
  • 从“境解脱”到“解脱” 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从“境解脱”到“解脱” 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杨惠南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p195-206) ---------------------... 从“境解脱”到“解脱” 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杨惠南    近一、两年来, 随著「环(境)保(护)”这一理念的 受到国人重视...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2447323.html
  • 如本法师答:心地若然无挂碍,高山平地总西方,西方就在自己心中吗?

      如本法师答:这是修行到家,心地解脱的甚深境界,对五欲六尘如如不动,不贪不染,不取不舍,无得无失,无惑无动,当下清净法身自然彰显,光明赫赫,不论处高山或平地,何处不是西方净土,诸位同参们!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解脱境亦解脱,到这时机之际,眼前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川湖江海无非清净法身,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性,一花一草无不中道实相,说是西方,或说西方是,皆成戏论!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310312440.html
  • 阿含经的逻辑形式

    杂阿含一经大正二册一页上: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解脱,  如是比丘,解脱者。  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观...

    释从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0263813.html
  • 沙门二十亿经

    坐思惟。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学习正法.律者。我为第一。然诸漏心不得解脱。我父母家极大富乐。多有钱财。我今宁可舍戒罢道行。欲布施修诸福业耶?   尔时。世尊以他心智知尊者沙门二十亿之所念。便...一面。世尊告曰。沙门。汝实安静独住。宴坐思惟。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学习正法.律者。我为第一。然诸漏心不得解脱。我父母家极大富乐。多有钱财。我今宁可舍戒罢道行。欲布施修诸福业耶?   彼时。...

    佛说

    |沙门二十亿经|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1/1039132771.html
  • 厌离

    厌离  /明法比丘  厌离(nibbida)是厌恶常、乐、我、净的颠倒,厌恶贪嗔痴的纠缠。在阿含经谈到厌离是:“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解脱。”(《杂阿含经》第1经),如此观察、厌离受、想、行、识,亦得解脱。又说到:“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第9经)...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1050314.html
  • 心境平等的生态观

    也会改善,紧跟着变得很好──也就“解脱”,乃至彻底的解脱成佛。最后两句是唯心净土有名的经句。它的意思是如果要使外在的国土清净,那么,就必须先使内心的烦恼清净。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境解脱,就必须解脱。 ...业报所感的秽土。虽然众生生死无常,有同幻化,虽有业报、有众生,但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所以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因此,这段经文的净土思想,应该有两层意义: ⑴如果想要心情好、生活好──解脱,就必须先做好...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5377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