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4871599.html
-
问:佛教“以戒为师”,为什么? 徐恒志答:学佛不离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由戒生。戒是“三学”的基础。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563911376.html
-
如本法师答:三业(梵语trini—karmani),即身口意三业。意就是心,心是一切万法之源,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身口亦必由心所支配,离心则身口动用不得,心若解脱,身口亦必随之而解脱;心若不解脱,身口二业也随之而不得解脱。
八大人觉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355912526.html
-
发生火灾,第一时间必由寺庙僧侣和驻地群众参加灭火。
拉萨市曲水县以聂塘卓玛拉康为试点,积极探索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新路,继去年建立了一支由十名青壮年喇嘛组成的喇嘛义务消防队后,近日又由政府出资...
【佚名】
|屏障|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8/08400813639.html
-
必由挚诚中求。诵读时,若能定心而澄意,豁逸而怀恭。如渗甘泉,如品香茗。则必获大益,悟玄奥之斯旨。领诸佛之心法。若但杂念绪溅,狂心横飞,躁心怦动而难抑,潮思涌动而不止。不正姿端身,草草掀阅,则任由,何等...
河北昌黎水岩寺现有精装单行本《净土十要》,32大开本,全书874页,该书采用繁体竖排印制,由丁立权居士发心印赠流通,虚云印经功德藏印行,冀出版内部流通[2006]第...
水岩寺弘法部
|水岩寺|结缘书|净土十要|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7/19180810592.html
-
一凡持诵是咒者.当悟经中所云.广宣流布.莫令断绝二句.或印施.或抄写.或口授.务令此咒普为流传.辗转济度.功德无量.
一持此神妙大陀罗尼之人.必由夙世已曾供养诸佛.广植善根.始能信心受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5978292.html
-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 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 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 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 文思,...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50171616.html
-
达到立言目的所必由途径之学术也。 第二节 因明之宗旨 名义既知,体相已悉,但尚未知功用安在,故继之以论其宗旨。夫不明立言之因,而妄冀立言之果,恣立言论,此世之所由多诐辞、淫说、诡辩、窾言以惑乱乎...印度之因明,虽非佛学所专有,然因明藉佛学始臻完成,而佛学亦广用因明为立正破邪之术,故二者有不可相离之势焉。佛藏中关于因明之著作,曾译梵为华者,散见经论,得八九种。然自商羯罗主所着之因明入正理论,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05138068.html
-
......说不能尽。
单举现世所受的三灾,和死后所堕之三途苦报来说,所谓三灾:一、饥馑,二、刀兵,三、瘟疫,此为苦果,果必由因而成。究竟这些苦从何而来?乃由吾人之贪嗔痴三毒做出杀盗淫三恶业,此为惑苦之恶因,即由贪造盗业的招饥馑灾;由嗔造杀业,即感兵刀灾;由痴造淫业之感瘟疫灾,此为现世所受之苦。尚且好杀、偷盗、淫乱之人,还要受社会之厌恶,人群之鄙视,同时更要受法律的制裁。
其次,由悭贪...
斌宗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33342927.html
-
虽然“智”能观“境”。但同时“智”由“境”发。因此“境智”是因缘关系。正因为智由境发,因智名境,所以境智又是因缘义。境智二者相待而言,相即相异,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名为中道正观。如《大乘玄论》云:“夫智不孤生,必由境发,故境为智本;境非独立,因智受名,故智为境本。”说明“境智”不是独立的,都是相待而有,如二谛观从体上讲名为二智,若从境上而言名为二谛。二谛义是义相观,心照是心行观,故境智皆名为观。...
理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84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