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fjdh.cn/Item/91921.aspx
-
缘起的本质,从而解开系缚生死的结,达到解脱的境界。然而对于四念处之修习者言,除了对身、受、心、法的敏锐观察之外,还要进一步的增长三摩地,以至具有洞悉诸法之能力的地步。本文所要叙述的安那般那念之修习,由于在性质上含括了身、受等法,又兼有可稳定增长三摩地之功用,故十分适合作为四念处修习之依止处。 二、念处住之次第 在正式谈到安那般那念之前,先将有关念处之修习作个简单的介绍。一般人在通常的状况下,心念...
萧长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3944772.html
-
一念空明澄彻——《坛经》一念之谛的解读马寄 摘要: 佛教所追求的无若解脱,禅宗也莫能外。作为典型中国化佛教,禅宗从心性维度来诠释解脱。首先,在区分心性的基础上,六祖强调收心归性。其次,六祖将清静的...收心归性,见性成佛,摄佛归念,于一念澄明的境地中获得终究的解脱。 一、收心归性 中国化佛教的重要特征是心性化,六祖之南禅是其典型形态,故心性问题是禅宗关注的焦点,而心性问题的起点是从心到性,收心归性...
马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5059916.html
-
一念空明澄彻——《坛经》的“一念之谛”的解读 马寄 (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佛教所追求的涅槃解脱,禅宗也莫能外。作为典型中国化佛教,禅宗从心性维度来诠释解脱。...念,于一念澄明的境地中获得终究的解脱。 一、收心归性 中国化佛教的重要特征是心性化,六祖之南禅是其典型形态,故心性问题是禅宗关注的焦点,而心性问题的起点是从心到性,收心归‘陛。 今人解析《坛经》...
马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13163183.html
-
问:‘识’居于何处。身外乎。身内乎。其静时之状态如何。其动时之状态又如何。圣人一念之起,起于何处。又灭于何处。
范古农答:万法唯识,法处即识处也。识即是动的作用。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念之起灭,如是而已。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83412722.html
-
如本法师答:念佛根本意趣,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宗。使清净本性显露而已!念佛的原理很多,今略提一点与您参究:
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是不二的,不是离开能念之心另有所念之佛,也不是离开所念之佛另有能念之心;更进一步说,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是能念之心,能念所念不二,当下能所不一不二,一心现前,这就是所谓念佛三昧。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091812130.html
-
如本法师答:实相(梵语dharmata、bhuta-tathata)。实相乃远离对待,能念所念泯除,所念之佛不离能念之心,能念之心是所念之佛,能所俱泯,不一不异,光明自性当下显赫,如是念佛,是名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是见性后的念佛,念念菩提,头头是道,步步无生,如历代高僧慧远大师、少康和尚、善导大师、永明寿禅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皆以实相念佛是也。 见即是性,离见无性,若欲见佛性,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071912233.html
-
如本法师答:乃五十三佛与三十五佛之合称。五十三佛出自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三十五佛出自大宝积经卷九十八优婆夷会。在丛林中,晚课所诵之大忏悔文,亦简称为八十八佛,乃取其文中所称念之八十八佛名号而言。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7030612573.html
-
问:请解释金刚经中之四相。 (北京李广权)
月溪禅师答:我相,即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清净净之一念在;人相,即起一念之相;众生相,即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中间是;寿者相,是前念后念皆已断了,空无所有。故经中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指这四种境界不见佛性。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224710974.html
-
尊者,依观经疏,作《妙宗钞》,以法界园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阐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明幽溪沙门传灯大师,毕生奉净土决疑行愿为日课,撰《净土生无生论》每一登座敷扬,...净之教,殊途同归耶!又:台宗修法,止观而已。净宗一句弥陀,即含止观之义,何则?一句佛号,能念之心,全性起修,历历分明,即是观;所念之佛,全修即性,无有形相,即是寂,若以台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与净宗理持...
张秉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6005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