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上的坏习性。佛再次告诉文殊菩萨说“若诸有情”,世界上一切有灵知、有思想、有感情的众生称为有情。悭贪嫉妒是四个心理习性,我们曾经讲过。悭吝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节俭差不多,但有所不同。例如以儒家道理来说,我们对朋友、亲戚、父母、兄弟子女等人,乃至对社会上其他不相干的人,舍不得帮助别人就是悭吝,而不是俭省;对自己要求非常俭省、珍惜则是节俭,不是悭吝。吝是一个人对任何东西都舍不得,抓得很紧,这还属于比较浅的...
南怀瑾先生
|戒贪|贪婪|
http://www.fjdh.cn/article/2011/01/1429274923.html
-
泰州僧某,随侍三昧先老人多年,任某处地藏殿监院。性格悭吝,不随便使用一文钱。他死后,每当夜深人静,殿中两禅单僧,常看见监院现形。开始替两单僧整理鞋子,面带愁容;接着登上佛座,用手摸地藏花冠后,含笑离去。大众将所见向先老人说,老人说:“这个业障,必定有遗物藏在花冠内,所以还系恋不舍。”叫人搭梯去探查,果然有八十两银锭,立即安排给他作超荐法会,从此再不现形。 (出《现果随录》)
郭涵斋原编
|戒贪|往生|超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1/08272919892.html
-
仅仅破除了对身体和财物的悭吝,还不是布施度,因为:悭吝属于贪,而阿罗汉不但贪欲的现行就连贪欲的种子都无余断尽了,如此应成阿罗汉也圆满了布施度。所以,成就布施波罗蜜多,不只是遣除了布施障碍的悭执,还必须从内心深处发心把自己的一切都惠施有情。
《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段问答:
有人问:阿罗汉、辟支佛也能到彼岸,为何不叫波罗蜜?
答:阿罗汉、辟支佛的度彼岸和佛的度彼岸,...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六度|布施|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01103624296.html
-
好处。只有断除贪心,知足少欲,方才能够止息欲渴之苦,使身心如释重负,得到轻安。自心不再永无休止地向外攀缘,向外追求,而能向内寻求,觉醒真实的自性。还能因此感得财物、福德自在随意,从此不生悭吝嫉妒等等...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0/09455891049.html
-
问:师父,以下综合几位同修的问题,请慈悲开示:对于一些公众,被义工在半推半就下给慈善团体捐款,使他们起烦恼,甚至反感,义工们无形中是否在造恶业?
大安法师答:你倒没有造恶业,因为众生对钱看得很重啊!悭吝啊!这是一般众生的通病,所以菩萨修行的六度,就是把布施摆在第一,布施度悭吝。因为悭吝就是我们心胸狭隘,悭吝是来自于一个很强的我执,悭吝让他以后得到贫穷的恶报,所以当他不明白这些道理的...
大安法师
学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9273681166.html
-
问:白衣入寺应与食耶?
弘一大师答:若悠悠俗人,见僧过者,应与食物;若在家二众,及识达俗士,有入寺者,须说福食难消,非为悭吝。
智敏上师释:另外一个问题,这是居士的问题了:&ldquo...过失的,可以给他吃;“若在家二众,及识达俗士,有入寺者,须说福食难消,非为悭吝”,假使是“在家二众”,居士——男居士、女居士,或者...
弘一大师作智敏上師解
盗戒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14710911.html
-
祈竹仁波切答: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之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世俗上而言又没有甚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须以各种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种。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十分吉祥:(...
祈竹仁波切
狮吼棒喝佛教问答录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115213069.html
-
方面来说,年青时的我坦白诚恳,热情慷慨;年老时的我自私悭吝,冷漠保守。这样看来,究竟那个热情慷慨的青年是我?还是这个冷漠悭吝的老者是我? 真正的我,只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但此真如佛性,为妄想执着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2658717.html
-
至造杀盗淫妄诸业。但眼前种种苦恼,不问有钱无钱,都是褔薄,有钱的不用以造褔,使之消耗净尽,不种未来褔田,及身而穷,或子孙荡废。无钱的不明致贫之由,皆因夙世悭吝所致,造业愈多,则苦愈甚。智者忧因不忧果,君子...褔人不能承受也。修福之法,重在布施,六波罗密,第一布施,名为种褔田,凡有钱而慷慨者,不必定欲其布施也,独悭吝或穷苦者,则劝其多施,一以教其施舍,除其贪习,一以种诸善根,助其因缘,非同世法之讲人情,分穷...
王骧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4757018.html
-
供养,不起傲慢自高之心。待命终后,享天堂福,天堂报尽,来生人间,亦受尊贵。由尊重恭敬他人之因,得受尊贵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其心悭吝,不愿以金钱物质救济他人之穷困,亦不愿施赠医药给贫病之人。或常起贪心,占用他人财物。待命终后,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亦贫穷困乏。由悭吝贪心之因,得贫穷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心不悭吝,常以金钱衣物救济他人,或常以医药施赠贫病,不起贪心,不占用他人财物。待命终后,...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177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