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明和尚与“人间净土”
悲心
进入圣地五台山,无不为清凉佛国的神奇所赞叹。大白塔,横空出世;黛螺顶,直入云端。星罗棋布的殿宇,层叠多姿的楼阁,佛光灿烂,金碧辉煌。置身此山中,不由会生起一份感激,一份悲壮。感谢文化滋养着这块土地,感谢佛光映照着此方水土。遥望峻岭崇山中隐约可见的塔影刹尖,追忆干百年来历代祖师爬山涉水历尽艰辛的辛苦经营,每一个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会心海波动,潸然泪流。...
悲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41879898.html
-
塔院寺碑文 悲心 塔院寺警示碑 隆禧总管分府: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 元天历二年 五台山大塔院寺重修阿育王所建释 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碑并铭 诏修藏典赐紫沙门兼五台山 敕建大铜瓦宝殿住山嗣讲经律论法主 东鲁琴台祖印撰文并书 嗣祖沙门东山圣水隐居祖云篆额 盖法身无为,不堕诸数,充塞宇宙,无处不有,贯彻古今,无时不然,而塔庙之设何能及哉!但尊遗洲,...
悲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5168266.html
-
首先按“亲”、“中”、“怨”之次第修习。
如果对待怨敌等同对待亲友一样,在欲拔其苦的心态上没有一厚一薄的差别,之后就逐渐对十方一切有情修悲。
以上修习舍、慈、悲时将所缘境分成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悲心|道次第|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01443626770.html
-
悲心的所缘,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此处,须明确悲心的所缘境,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缘苦苦悲”,连“缘坏苦悲”都很鲜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说“缘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缘就很狭小。
此处,缘有情悲是一种遍缘三界苦有情的悲心。这是经由学习苦谛教法发展而来的。因此,中士道修苦成为引发大悲心的重要基础。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菩提心|悲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2/12012120648.html
-
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
此三苦可摄一切苦。佛说三苦,是要指示苦的三个方面:与苦受相应的状态,与乐受相应的状态,与一切有漏受相应的状态。所以,不能认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无法成...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悲心|苦谛|三苦|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12/21011720901.html
-
各位同修,学生我平日修准提咒和大悲咒,虽然修了好多年,但是我的罪孽还是很重,用占查轮都不得清净,因为我的淫亵之念还是不能完全戒除!所以我再次告戒各位兄弟姐妹,淫亵是我们修炼的大障,也是生活的...
佚名
|悲心|神通|超度|大悲咒|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3/09133421315.html
-
慈心与悲心
海涛法师
1.修习慈观与悲观,是对治贪求寂灭之乐的方法。
2.所谓贪求寂灭之乐者,是指:想自己一个人获得涅槃。因为对众生缺少悲心,所以不立志去行利他之事,这就是小乘的作风。
3.如果心中生起了慈心与悲心,就会爱眷众生,不会只求一已之解脱了。因此我们需要修习慈观与悲观。
4.大乘行人是连一刹那都不会离开慈或悲心的!
5.利他之事是在慈悲心的摄护之下,才能成功的,不是仇恨所能趋...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2275207.html
-
不就是天上的雨吗?明性也不二,我们心中的温暖就会与阳光的光明相映。
下雨天特别能唤起我们的悲心,甚至会感觉到满天的雨也比不上这忍苦世间所流的泪。
由于世间是这样苦,雨才下不停,我相信,在...明了起来。
这样许愿时,使我知道,娑婆世界的雨也是菩萨悲心的感召。
...
林清玄
|林清玄|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0532461287.html
-
什么是悲心? 悲心就是我们真的可以将心比心。 悲心就是我们无法看见别人在受苦而心不苦。 你做一个人,是否像人的主要关键,就是有没有恻隐之心? 佛教所讲的悲心,范围非常大,包括看到对方的...选择的余地?能知对方比自己苦,就是悲,悲心不比嗔心好受吗?何必让自己非嗔不可? 不间断的体会,世间就是六道轮回,取一个“六道众生轮回苦难相”,完全的将心比心,“要我是他,我也会跟他一模样”,真正了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5445720.html
-
菩提心最直接最快就是大悲心,如果没有悲心,我们依然没有入了大乘佛法。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说“彼者根本大悲心”一句话说明了大乘菩提心的根本因就是大悲心。如果这个要是不具备,根本不可能入大乘道,也不可能利益众生。《般若十万颂》云:“设若八地菩萨无悲心,亦非大乘属小乘”。所以我们这些学大乘法门的人应该以发起大悲心为根本。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为根本而发了不共的五百大愿,并转了三次法轮,才使我们浊世...
落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74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