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候,是利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做诸多善事,也还是运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造诸善业。在七佛的偈子中,有一个四句偈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作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从这偈中,可以知道:善业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造作。恶业也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由于意业起了贪、嗔、痴三毒,三毒趋役使我们的身业,就会造作杀、盗、淫等种种恶业,三毒趋役使我们的口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2153944.html
-
赵朴初答:本尊(istadeva)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yoga)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
赵朴初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佛教初级知识|佛法问答|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444710860.html
-
赵朴初答: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其中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比较难学;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间法。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为十种。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
赵朴初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佛教初级知识|佛法问答|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592210882.html
-
灵感、寻声救苦的威神之力,受到民间普遍信奉,而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美传。
观音法会主要是持诵《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内容包括杨枝净水赞、净身、口、意三业真言、开经偈、〈普门品〉经文、观音灵感真言、〈大悲咒〉、观音菩萨赞、观音拜愿、三皈依、回向。为祈祷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居士们在法师的带领下通过诵经礼忏功德消灾延寿,全家平安,福慧双增,吉祥如意。
...
重庆华岩寺
|重庆华岩寺隆重举行为期七天的观音法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22575436215.html
-
法会现场
法会现场
2009年11月1日,重庆华岩寺开始举办期五天的观音法会,四众弟子共同祈祷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在观音法会中,四众弟子持诵《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还举办了杨枝净水赞、净身、口、意三业真言、开经偈、《普门品》经文、观音灵感真言、《大悲咒》、观音菩萨赞、观音拜愿、三皈依和回向等。居士们在法师的带领下通过诵经礼忏功德消灾延寿,全家平安,
佚名
|佛教慈善|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1/18401793651.html
-
清净,意即远离因恶行所导致之过失烦恼。一般所指的是身、口、意三种清净,不是类别或个别所言。 何谓身、口、意三业? 1.身业-即身所造作之业;有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 )...意三业所造作,皆是恶行和烦恼;因此,不但应远离,还需清净此三业,才是正途。如何清净三业? 1.身清净-即身之所行能防止一切不善之法。 2.口清净-凡所言语者,皆为真实诚信,永离邪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246977.html
-
信仰道念和心地功夫,契入佛教因果之核心。提出僧人应从身、口、意三业入手,善用悲智,以发扬僧团共住之根本——六和精神。如此,提高僧人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僧格。
...
南普陀
|南普陀|
http://www.fjdh.cn/bnznews/2005/11/1759302008.html
-
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发得之后,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续,故称无作;其外相不显著,故称无表。
何谓戒行?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一。
何谓戒相?谓持戒表现之相状差别。如持五戒(梵语panca silani)、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别,按其持犯之轻重,各有不同之...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174612466.html
-
的大意是讲:学习(佛法)的途径很多,如若不得要领,不如以简约为最高的追求。佛陀以短短几句话,深刻说明人生的哲理。鼓励人们在日常的身、口、意三业中,对戒、定、慧三学要努力的修持。以此灭除我们在生活中的贪...
【佚名】
|共修|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2/12222020532.html
-
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发得之后,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续,故称无作;其外相不显著,故称无表。
何谓戒行?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一。
何谓戒相?谓持戒表现之相状差别。如持五戒(梵语panca silani)、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别,按其持犯之轻重,各有不同之相状。...
如本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2025318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