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回收意根

    修行要从每一点、每一滴开始,抓住每个小事情。不要贪求大的,大的我们修不修?修,小的我们也得修。因为人生死不在于大与小,在于持之以恒,这个很关键。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必须做到无论大小都要修,特别...

    上妙下祥法师开示 大连妙悟法师记录并校对

    |意根|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12334610477.html
  • 意根探索

    意根探索  单培根  十八界中六识之外又有意,是意识之根,与五色根共为六根。此惫根是什么?部派佛教只讲六识,以六根为所依,从此生六识。探求此生意识之根,于是有以无问灭识为慧根。此是以前念识为后念识依,所依舆所生识不同时。然五根舆五识,是同时之俱有依,这样,慧根不舆五根为同法了。且前念识与现前识同是意识,不是二界,舆十八界之界义不合。故应于六识之外,别觅心法,作为意识所从生之意根。  阿赖耶识是...

    单培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3767337.html
  • 意根的误解与佛教唯心论批判

    意根的误解与佛教唯心论批判  由于在原始佛教论坛上看到善观法友提出的“集”是名法集的议题,引起我对此问题的一系列的反应,并与善观、如是法友在论坛上展开了多次讨论。现在我把自己在讨论中展开的各各话题及...故而强作解释(以逻辑、非逻辑的方法);二是佛在世时没有明确解说的法,如“意根”等(当时的多闻圣弟子能正观实相,故对此并无疑义,佛亦无须解释),以后论师却不理解,又不正观,故而强作解释(尽管有些是有上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556393.html
  • 范古农答:第六与前五识均通三性,唯三性中之无记性有无覆有覆之别,故明昱法师有四性之说。然则第六识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有覆无记。(意根为有覆)而前五识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无覆无记性。(第八识以前五根为相分故)。

    问:第六与前五识均通三性,唯三性中之无记性有无覆有覆之别,故明昱法师有四性之说。然则第六识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有覆无记。(意根为有覆)而前五识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无覆无记性。(第八识以前五根为相分故)。   范古农答:三性无记,即对善恶而言。有覆无覆,为染净二法之别。七识未转时,总是染法。故此无记应通有覆。第八相分,是五根非五识。勿相涉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34812709.html
  • 月溪禅师答:修行如此分两方面,未知是否?

      香港黄实   问:我若用功,有时以眼根或意根去打无始无明,将来若时机一至,便可破无明而见佛性;又有时修念佛,若用前法不能得因缘时至,未得见性,即可以念佛生西。修行如此分两方面,未知是否?   月溪禅师答:可。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450110992.html
  • 如本法师答:佛教六根清净如何解释?

      如本法师答: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名六根。根为能生之意,譬如眼对色而生眼识,乃至意对法而生意识,故名为六根。   清净即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是名清净(梵语suddha)。六根不受五欲六尘所染污,而得六根清净自得,名之为六根清净。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392212301.html
  • 月溪禅师答:念阿弥陀佛一声,念佛之念是正念是妄念?

      问:念阿弥陀佛一声,念佛之念是正念是妄念?如我解释是妄念,一念一动皆是妄念,但妄念分为两种,即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也妄,不正念也妄,念佛之念是妄念的正念,参禅亦妄念之正念;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等于死人一样,根本就不能念佛,就不能参禅,因一念妄念一起,就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念佛是舌根,参禅是意根,是否? (南京魏家骅)   月溪禅师答:不错。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473310945.html
  • 范古农答:基师述记中所云持业释依土释依主释,完全不解。大圆讲唯识中最明白显易,乃不见解释及此。后阅贤首起信论义记,亦多用此名。不胜**然。祈以最浅之言,开我茅塞。

    问:基师述记中所云持业释依土释依主释,完全不解。大圆讲唯识中最明白显易,乃不见解释及此。后阅贤首起信论义记,亦多用此名。不胜**然。祈以最浅之言,开我茅塞。   范古农答:此乃梵文名词构造之方法。二字相合义相即者,如第七识亦名意识,而意即是识也。此为持业二字。义偏重者,如第六意识为意根之识,依主释也。依士释与依主释相类,但非为其所属而为其所用耳。如毛笔。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483212697.html
  • 李炳南答:佛到临终时,出现瑞相,当然可以证明已经往生,但是毫无证明,是否也往生了?

    佛到临终时,出现瑞相,当然可以证明已经往生,但是毫无证明,是否也往生了? 李炳南答:   瑞相证明,分为别人看见和自己看见两种。由别人观察,没有一点瑞相,往生恐怕就靠不住。如果由自己观察,就不必见佛闻香闻乐等等。因为六根当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就是正念分明,决定往生。真念佛人不追求出神通,只是一心往生求解脱。若有贪心,易入魔障。所以对于念佛人本身就不要去追求瑞相,一旦净念相继,临终...

    李炳南

    往生|临终

    http://www.fjdh.cn/fjask/2007/10/15254418625.html
  • 问:每日念佛数量是越多越好吗?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出自《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4357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