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24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印光法师答:念佛稍有感应,就是有所证悟吗?

    印光法师答:至于汝言,前念佛七七日,稍有所证,此即退道心之根本。乃稍有相应及感应,何可认之为证乎。得少为足,随即懈废,初心人每每如是。以后当纯一其心,愈有感应,愈觉歉绌,则可免此病矣。(三编卷三致张增纯律师书) 更多印光法师佛教问答 -----------------------------------------------------------------------------...

    印光法师

    感应

    http://www.fjdh.cn/fjask/2008/09/20182529897.html
  • 印光法师答:为什么至诚才能感应

    印光法师 所愿读此经者,必须主敬存诚,净手洁案。正身端坐,毋稍怠忽。如对圣容,亲聆圆音。又须敦伦尽分,惩忿窒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其利益,莫能名焉。设不至诚,及不尽分,则感应微小。非佛慈不普,由自心与佛不相应故。感应之道,如撞钟然。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世每有小感而大应者,乃宿生修持之功德所致也。(三编卷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重刻序) 更多印光法师佛教问答 ----...

    印光法师

    感应

    http://www.fjdh.cn/fjask/2008/10/20063230074.html
  • 印光法师答:怎样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问: 怎样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印光法师答: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知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

    印光法师

    感应

    http://www.fjdh.cn/fjask/2008/12/18250030153.html
  • 感应

    确是不可思议,佛法的感应真实不虚!  说到感应,往往有人会问:“我也修学佛法,怎么就没有这种感应?”同修中也曾有人抱怨:“修法多年,毫无感应。”于是,对法生疑。东求西问,无所适从。甚至也有因此而退失道心者。  看来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感应现象虽然可以增强修行人的信心,但从究竟来说,任何感应均属虚幻不实而不可得。真修行人从来不以感应为目的。况且感应是求不来的。因为...

    多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4340074.html
  • 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佛力加持例子

      外道也有坐脱立亡,这是事实。另外还有预知时至的,儒家也有。记得南怀瑾先生就举了一个例子,可惜我忘记是谁了。因此可以说,预知时至、坐脱立亡,都不是佛家的专利,凡是有功夫的,有心性修养的,即...

    whz999 发表于 2005-8-4

    感应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1828321163.html
  • 李炳南答:印光大师的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是什么道理?

    李炳南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古树锯开以后,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

    李炳南

    感应

    http://www.fjdh.cn/fjask/2007/11/14100118802.html
  • 感应与相应之别

      感应:感是感召,应是应现。谓我对佛菩萨有什么要求,如果心意至诚,便可以感召佛菩萨来应现,以满我之所愿。较偏重外相境界。      相应:指与上师、本尊、诸佛菩萨之身、口、意三密相应,是属内证境界。     学佛行者常满心欢喜,欲将自己的感应说出与人分享,以增刊人们学佛信心;唯若不知返闻自性,久而久之易犯“我慢”及“惑众”之憾,故与神通一样,不谨言慎行,易自招苦果的。且执著感应,更有...

    诺那·华藏精舍

    |感应|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15647663.html
  • 诸佛感应

    差异,所依之理的差异,来说明所成就的境界会有不同。再者,从佛他力普渡存在的立场,进而思惟众生不得感应,主要关键在于众生自己有障;众生业障有厚薄不同,所以机感不同,与佛相应的层次即不一样。只要修习念佛法门,就能招感佛的感应,过简之说流于无功,念佛法门虽易行,然必须具备应有的资粮,三昧力即为重要之资粮是也。藕益大师的“信愿有无是往生与否”说法中,了知“信”在念佛法门中的重要性;并发现信在念佛法门之大乘...

    释惠空

    |念佛|感应|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20118661.html
  • 感应与神通

    想像一个超能力的神,并企求神明的庇佑,满足自己所求顺遂、吉祥平安的愿望。   有些人发现,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所以藉助专业的祭师代为祈求,而祭师们则专心祈祷、斋戒沐浴、洁净身心,获得一些感应和...运用神通腾空、钻地、入水,仍然难逃一死。   释迦牟尼佛则是在所有的宗教中,彻底摆脱神化色彩,以诸法的真实性为依归,发现禅定、感应和神通还是有为有漏,与贪嗔痴慢无明烦恼相应不离,所以仍不能根除业力、...

    黄国达

    |感应|神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18505823530.html
  • 学佛因缘与感应

    日军,手持枪前来。他躲避不及,只得坐地待死,并且念“观世音菩萨”。很奇怪,日军由他身旁走过没有看见他,此事绝非偶然,是菩萨感应。他每日诵普门品、金刚经、阿弥陀佛圣号五万声作为常课,受他感化者甚众。杨浦...

    倪在斌 中国

    |感应|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092531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