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慈悲心的感染。前段时间有个报道说:广东一位名叫徐闻的法师,因为放生的时候在龟背上刻了一些字,结果这只龟在日本发现了。能让日本的人民也感受到了我们中国人的慈悲心,这样的放生活动就有了很积极的意义。
2、放生是菩萨慈悲的思想,也是大乘佛教中比较重视的一个思想。通过放生这种形式,让人生起慈悲心,由物及人,从而对人的生命有一种眼耳鼻舌身意的切身感受,这是菩萨慈悲精神的一种体现。
3、放生也...
清远法师
慈悲心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6/09260410136.html
-
肯定是自己的问题。你肯定没有完全地把家人当成佛,把他放在自己的头顶上。现在我们修慈悲心、菩提心,修慈悲心是你一定要把他当作自己的父母,修菩提心是你一定要把他当作佛。家庭不和睦的时候你肯定没有做好,如果...那个时候他也会有真心。
我们是学佛的,天天都说要发慈悲心,家里这些都是众生——与自己最有缘分、最需要自己照顾的众生,你却不去照顾他,不去关心他,不去尊重他。他成为你的儿女、...
达真堪布
在家|慈悲心|慈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2/22002919640.html
-
我手无缚鸡之力,身临此境,能有什么办法?所幸我读过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面记载有的人,被绑架了,歹徒心存恶意,举刀欲害,这人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歹徒竟然放他一马。这时候,我也只有一心念佛了。
...
朗明居士
|慈悲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8/00543488502.html
-
现在很多人都不会。一说慈悲,就以为也不能讲道理、也不能说,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你明白了才能做到,之前根本做不到。慈悲心是什么?慈悲心是一种平等心,有平等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心。慈悲心的本质是平等心,平等心的本质是慈悲心。这两个是一体的,不会有分别,如果有分别了就不是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我们发的“慈悲心”都有分别,给比较贫穷的人发,给那些大富大贵的人不发;给身体不好的人发,给身体...
达真堪布
菩提心|慈悲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8/19435488438.html
-
为僧,在台湾一待十八年。他说,五官感知的快乐,不是永远的快乐;发自慈悲心的快乐,才是真正内心的快乐。
问:你觉得台湾人快乐吗?
答:眼、耳、鼻、舌、身的快乐是表面的,这不会长久;台湾人一直在...不快乐的台湾人有什么建议?
答:家庭问题先解决,才有慈悲心帮助他人。社会地位高的人,都很有智慧,但愈有智慧,愈容易忘了把家庭问题处理好。他们进了家门,却忘了转换角色,例如,大学教授回家就不再是教授...
佚名
|两岸|台湾佛教|强帝玛|斯里兰卡僧人|慈悲心|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15523336379.html
-
浅谈慈悲心
继平
慈悲心是佛教徒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佛教以慈悲为怀,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皆以慈悲为根本。慈悲的含义为: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
3、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佛经中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
继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4492058.html
-
激发慈悲心 乐 根 把慈悲和爱的对象由自己转向他人,乃至一切有情众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他相换,这是激发慈悲心极为重要的方法。随时随地,我们都应尽量把自己放在受苦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的话,便没有开悟的希望了。”由此可见,要想开悟乃至成佛,仅有智慧是不够的,还须具足真实的慈悲心和广大的菩萨行。 利用这种自他相换的修行,还可将贪、嗔、痴三毒转化成智慧功德。这是一种极为善巧和殊胜的...
乐 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81157760.html
-
http://www.fjdh.cn/Item/29948.aspx
-
浅述慈悲心的培养
◎克观
甚么是慈悲心?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慈是众善的根本;悲是感众生之苦而怜悯、拔除,是以众生苦为自己苦的同体大悲,广大无尽的无盖大悲。二者合称即是慈悲,依此而发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教创立于两千多年前,佛陀在降生之初就发起“三界皆苦,吾当安之”的大悲之愿,并于得道后实践著「此生利益一切人天”的初衷。佛陀的这一誓愿,正是说明了他体察世间疾苦而...
克观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31494499.html
-
陈柏达 人生要得幸福善报,就一定要积德行善;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就是拔除众生痛苦。时常关怀众生,处处为别人着想,就是慈悲心。所以《华严经》的“净行品”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行、住、坐、卧,都应发愿希望众生永离一切烦恼、痛苦和负担,早日成就无上智慧。 《文昌帝君...
陈柏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335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