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
演永
|戒疤|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17251227321.html
-
如本法师答:我们的身体四大之躯,是来自父母所生育而成,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任意毁伤父母给我们的发肤呢?若任意毁伤即构成不孝之罪,其意义何在?这是站在无意义立场因而伤及身体是不可以的...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074812922.html
-
如本法师答:修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 者,为求受净戒,于戒坛内至诚忏摩后,以香燃烧身体之某部分以供养诸佛菩萨,此为求受清净戒体而于身上遗留之燃烧之痕迹,称为戒疤。在家...重视,唐代时,为防止俗人假冒僧众,故朝廷勒令僧众于受戒时,应燃烧戒疤以为识别。
另据谈玄“中国和尚受戒烧香疤考证”一文所载,则谓烧香于顶之起源,相传系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174612465.html
-
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6/18000383825.html
-
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
佚名
|光头|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4/12443623255.html
-
在头顶烫出或三、或六、或九、或十二个圆形伤疤,叫戒疤,表示受过戒。
这次少林寺没有要求受戒人烧戒疤,但对于希望接受这种修行的受戒人,将尊重他们的意愿。
昨日还是释迦牟尼佛诞辰的重要节日...
佚名
|佛教新闻|台湾|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1/16385193940.html
-
孤寂地高坐莲台,任红唇一如既往地鲜艳下去,任尖尖十指徒然地光滑下去。缭缭烟雾之中,寂寂油灯之下,千遍万遍跪拜颂赞声略带忧伤。面对和尚们一片发青的光头,戒疤像空中暗淡的晨光。
望着这一群身着皂袍的匍伏的生命,一片光头一片戒疤一张张没有血色和激情的脸。也许,美丽的观音心中好不烦躁,她的心只怕也坠人了一片苦海,净瓶里的水也解救不了她。
但是,她还得装模作样地稳坐莲台,教化天下。出于女人的天性...
叶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3145090491.html
-
传承。
从元代开始,出家佛教徒在“削发”之后、登坛对答之前,要举行“烧戒”仪式,就是在佛教徒头上烧几个戒疤,以表示佛教徒“愿以肉身作香,燃点敬佛”的最大诚意。戒疤数量有三、六、九、十二个不等。...
张春蕾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1295070.html
-
示虔诚。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
佚名
|观音|观世音|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4/2057378712.html
-
上记载佛陀于入灭前夕告诉游方行者须跋陀罗,没有八正道就没有四沙门果。 南北传律典比丘尼律忏悔戒中均明确禁止诵习咒语。.戒疤、燃指…等均非佛制。比丘律中明确禁止出家众性交,破此淫戒者犯波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505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