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信仰或者修行中的写实主义 云水明奘 佛教的经典中没有过多的类似民族史诗的那种内容,尽管印度民族有着灿烂的史诗般的巨著《罗摩衍那》。但是这并不等于佛教没有故事,只是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更多的被用来讽喻或者劝诫之用,纯粹的讲故事的反而被淹没了。 故事,可供遐思,可供追凭,可供唏嘘。而这样的故事佛教也是欠缺的不得了。 佛教中最为丰富的是关于轮回的故事,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量故事被引述在...
明奘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31481253.html
-
怎么办呢??
明一法师答:这几天老是有人问小虫子或者叫害虫要如何处理?的确刚学佛的人尤其是刚授完戒的人想好好护持自己的戒律。面对这些小生命都希望它们不要被杀死,或者说不要被自己杀死。这样不但对自己的慈悲心是个考验,同时对于小生命来说是不公平,对于戒律来说更是可怕。所以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束手无策了。
在我们生活中,会碰到很多这样事情。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而杀;或者因为旁人看不惯而杀;或者因为...
明一法师
明一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1/19405534408.html
-
如本法师答:普贤十大愿王云:“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6531112560.html
-
如本法师答:菩萨(梵语bodhi-sattva)在修行的过程中,每位行者其个性志向皆有不同,有偏独善其身的,有偏兼善天下的,其心境不外乎三种性质:一、悲增菩萨。二、智增菩萨。三、悲智双运菩萨。
...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164612950.html
-
问:如果在卧室或者在厕所里,不管是出声念佛,还是心中默念,是不是不恭敬?
答:卧室可以出声念佛,但是躺下以后,只宜默念,不能再出声念。在厕所里,也只适宜默念,不宜出声。这里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因为大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卧室又是经常生活的地方,念佛要念念相继,怎么能够停下呢?在不洁净的地方,就可以采用默念的办法。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5513294720.html
-
问:佛为什么不自己亲手写佛经,或者在亲口说法时使他徒弟记载,传于后世?(施好学)
古道论坛答:一人讲说,众人听之,何等普及。阿难多闻强记,结集时一人述之,众人证之,何等确实。若必世尊闭门著书,时间所限,又岂能谈经三百余会之多,而当时又无印刷,亦不能普及群弟。
古道论坛
古道论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402012883.html
-
问:很奇怪,每次我一想到要放生或者提到放生,周遭就有无数阻挠批评的声音四起,这是什么道理?
圆因法师答:你说的这个现象是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个绝对必然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简单地说,这是因为我们业障深重的缘故。
今生累世以来,我们早已积结了无数的血海深仇,我们生活周遭中,无数的冤亲债主早已虎视耽耽,伺机报复。如果我们力行放生,救活了无数众生的性命,业障消得愈多,冤亲债主便愈...
圆因法师
|放生|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003611504.html
-
问:很奇怪,每次我一想到要放生或者提到放生,周遭就有无数阻挠批评的声音四起,这是什么道理?
答:你说的这个现象是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个绝对必然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简单地说,这是因为我们业障深重的缘故。
今生累世以来,我们早已积结了无数的血海深仇,我们生活周遭中,无数的冤亲债主早已虎视耽耽,伺机报复。如果我们力行放生,救活了无数众生的性命,业障消得愈多,冤亲债主便愈没有...
佚名
|放生|
http://www.fjdh.cn/wumin/2007/11/15284113890.html
-
如本法师答:出家后称师兄,师兄是应方便称谓,随中国民情而称呼的,可牵强称呼。戒律中称比丘(梵语bhiksu)为比丘僧、大德、尊者等名称;比丘尼(梵语bhiksuni)则称大姊、或比丘尼僧而称呼之。...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6531412564.html
-
问:
念佛时可以看著佛像或者西方吗?还是眼睛闭著或者半闭著?
李炳南答:
不必拘泥,只是根据各人的情况,看那种方式最能收心,就采取那种方式。
李炳南
念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9/03/2032221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