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fjdh.cn/Item/89304.aspx
-
问:楞严经说人羊互食。难道推至微细含灵,亦复如是乎。譬如拍杀一蚊虫,未来世中亦欲报怨,此种理由,实难启信,何以故,未来世中,此蚊何能认识此人而报怨耶。倘系人与人或人与牛犬之类,互杀食或偶有之。难道佛家历史上,亦有虫蚁类杀人报怨之证据乎。
范古农答:因果之理,无间钜细。如何信彼不信此。业怨报复,乃业力使然,不必彼此认识也。蚊虫螫人,传植毒菌,可致人命。世固常有,奚必佛史乎。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391312678.html
-
问:信者中有一部分不孝逆子,父母亲劝解不听,要用什么方法来改善?(庄庆贤)
李炳南答:此亦夙生之因果,父子因缘,本有报恩报怨,还债讨债之别。此等事只逆来顺受,遣人常与解说因果,使知怨宜解而不可结。世间名分已定,亦须敦睦伦常,否则又结以后之恶也。
李炳南
|析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265313039.html
-
灯前禅影(八)报怨与随缘 王开府 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88.1.30 达摩禅法在“行入”的部分,提出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等四行。现在先谈报怨行与随缘行。《楞伽师资记》引录“报怨行”如下文: 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报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
王开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0347133.html
-
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若曾鲁公,陈忠肃,王龟龄,史大成,(曾陈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状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故虽处富贵,犹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贤孙,皆此类也。报怨者,谓父母宿世...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0178060.html
-
生儿育女,先不要太过高兴;因为他来到世间,不知道是:报恩来的,报怨来的;还债来的,或是讨债来的?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印光大师全集)
When a child is born to us,we need not be too happy yet, because his coming into the world could be to repay or to ...
孙果森整理
|因果|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1/1710376569.html
-
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当今世界上禽兽之所以多,正因为以前杀禽兽的人多所造成。因为人吃羊,羊死后为人,人死后为羊,死死生生,互来报怨,累世不已,正因此冤冤相报,互为畜生,所以为禽兽世界,若人人能戒杀放生,则...
圆因法师
|放生|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205211512.html
-
饮水思源勿忘本 涌泉相报滴水恩 天地之间有真爱 万事万物本同根
兄弟友爱一家亲 同心同德做人仁 不染尘俗私欲梦 只为今生了凡尘报恩报怨不知悔 是非人我最愚昧遇有逆缘心即乱 心随境变仍轮回祸福无门自召感 累劫业障当惭愧法界同体破诸相 放下得失大智慧世间一切不可得 来去随缘心若水理事无碍皆畅通 解除矛盾无相对
心里不放是非人我这些东西!世间本来就是这样,看顺眼了,一切人都是好老师!...
mzsh
|菩萨行|逆缘|逆增上缘|感恩|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2/18344319432.html
-
。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个人生儿子,大概有四种原因:一种是报恩,一种是报怨,一种是还债,还有一种是讨债。”
报恩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子过去世有恩惠,为著报恩,就来做他们的儿子。所以服劳奉养,生事死葬,都称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贤孙,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报怨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子过去世有亏负的地方,为著报怨,就来做他们的儿子。所以怨恨小的,就忤父母;大的,甚至为非做歹,闯下大祸,害及...
陈海量居士
|因果|业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2/1318138009.html
-
这里。什么叫“四行”呢?一是报怨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 [点评] “二入四行”是达摩面壁禅的修行总纲。“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理”是观想的内容,“行”是生活的实践。“四行”中的报怨行是以德报怨,不计爱憎;随缘行是苦乐随缘,得失随缘;无所求行是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称法行是法无众生,法无有我。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284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