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491篇,用时5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分别智与分别

    分别智与分别理  唐仲容  分别理是诸法的实相,悟入分别理、证得诸法实相就得有无分别智  1、悟入分别理要从三方面着手:①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其相虽有,然如梦幻,了实我法性,故密意...可得,故说唯相无法。一切法都只有相,而实体。  2、分别智的种类中,加行分别智三种:①因缘生,指必须要有如来种性为“因缘”,才能生起分别智。②引发生,指要待有宿世所习的善根“引发”为因,才能...

    唐仲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5850418.html
  • 分别心与分别

    分别心与分别智   黄国达   阿含经有无相三昧,般若经强调无相、分别,禅宗的信心铭有:“至道难,唯嫌拣择”,可见“分别”是修行的重要课题。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曾有过分别的体验,但分别的真正意义为何?实有待厘清。   有些人在静坐、念佛、参禅中,听到引磬、钟声,忽然妄念脱落,寂然清净,心不染六尘而历历分明;或者,坐在急驶在...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1749218.html
  • 分别

    分别智:梵语 nir-vikalpa-jn~a^na。又作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42359405.html
  • 分别分别

      分别分别   杨郁文   中华佛学研究所   研究员   提要   ‘分别’与‘分别’,两词在一起,若前词是则后词非,若后词正确则...不同字体而暂时定义,方便文章的论述如下:黑色细斜体字‘分别’指   凡夫无知或应分别而不能分别;黑色粗斜体字‘分别’指   凡夫无明及错误的分别 ...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2253833.html
  • 分别

    分别义  分别义本难了解,今依古人所说譬喻以明之。如人怕蛇,夜间见绳,为风吹动,心生分别以为是蛇,既觉是蛇,便生恐怖!此之谓分别分别者,于绳见蛇,不别作蛇想,如其本有,分别不起,恐怖不生,便是五分别也。  再进一步,则对此绳亦不分别,知此绳者原不过许多麻缕结合而成。设去此麻,绳即有,是绳仍假合,非本有也。吾人知绳而蛇执空,以其本无蛇性故。知麻而绳执复空,以其本无绳性故。佛法空性其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1166329.html
  • 分别与对称性

       摘要:    「分别」是佛学的要义;「对称性」则是物理学的重要原理。表面看来,佛学迥异于科学,二者探讨的对象并不相同;但仔细分析以后,就会发现彼此是相通的,只不过程度上有差别而已。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原因是我们心的构造本来如此,原本就有「分别心」与「分别心」,心要「分别」的时候必定需要「分别」来做基础。因为人的心原本如此构造,所以无论是探讨佛学也好,或是研究科学也好,做出来都是同一套...

    梁乃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1241731.html
  • 怎样才是分别

    怎样才是分别智?  圣者的智慧叫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分别智,根本分别智,后得分别智。加行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分别智和后得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分别智为体,后得分别智即为其用。分别智,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分别智是有圣者的如实现量分别的,那与我们凡夫意识的分别完全不同,不可以我们凡夫的思维妄测类比,所以分别智既不是不分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42459406.html
  • 念、分别的探究

    念、分别的探究   黄国达   佛法不共世间的之处,在于觉悟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或三法印的契入。对于般若的念、分别,有些人没有真正的体会,容易与禅定的念、分别混淆,这是许多学佛修行者...正常功能,不思不想,其实是一种逃避,人要生活就要思想,不思不想、念、分别,只能进入想定,不能灭苦、涅槃寂静。   因为思想不是真正的苦因。思虑过多,固然是导致忧心、恐惧、嫉妒、懊悔、渴爱等苦恼,...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1654533.html
  • 平等—如 了分别

    和不言之教,在在处处的向世人昭示着佛教“平等一如、了分别”的基本又微妙的佛教道理。  例如在接引在家信徒的问题上,恩师上人从来没有嫌贫爱富、厚此薄彼过,只要是愿意走进佛法信仰大门的人,无论你是什么...是来自于教内),但是他老人家从未因此而放弃过“舍难就易、分别”的度化。因为他老人家清楚的知道,只有这样做,才算是忠实的实践佛陀在经典中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平等一如,分别”的甚深教导。 ...

    常 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91154196.html
  • 宗喀巴破斥“分别”说的实质

    宗喀巴破斥“分别”说的实质  资料来源:《宗教学研究》 作者: 朱丽霞   “分别”说是八世纪晚期“吐蕃僧诤”中汉僧的代表人物摩诃衍的主要主张, 它在当时和后世的藏传佛教中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彻底的破斥, 从而维护了他所强调的智慧方便双修、止观双运等法门, 并重新解释了大乘经典中关于“分别”的经文。随着宗喀巴大师对“分别”说破斥的...

    朱丽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07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