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这在南传巴利文的《转法轮经》记载:“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是)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是)无意义之事。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佛法无边”的意义
/法味比丘 撰
在佛教弘传的过程里,我们常会发觉有不少佛学名相具有神秘的色彩,这对以解除人生疾苦是有害的,那将会落入迷信的云雾中或者变成谈玄说妙的形而上学,因此古德...
法味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4152426.html
-
直至成佛。因此,释尊在鹿野苑初为五比丘说法时即强调:“在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 于是,...……。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条“中庸”之道。政界的人一直在根据国内外动态调整自己的施政纲领;商界的人则时刻关注着经济杠杆的倾向;教育界的人也在对治两极端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无数的智者始终在探索着人类...
道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150603.html
-
转法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 妙云集书摘——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印顺
一、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
印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2169025.html
-
声闻与菩萨,空宗与有宗,无不以中道为宗。如早期根本圣典『转法轮经』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境无而心有的唯识义是谓世俗谛。世俗空有,是唯名与唯识二系的重要歧异。性空假名,世间与出世间,依之而建立;唯识学者则分世俗为二:假有与实有,假有的遍计执空无自性,实有的依他起是不可空的;如以世俗皆是...
超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649584.html
-
世尊为五此丘说四谛八正道 罗无虚讲 蔡惠玥记 释迦世尊成道后初转法轮,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为他的五个弟子说法。“转法轮经”说: “在诸欲中耽于欲乐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郎开眼、开智。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至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此郎八支圣道分也。” 世尊不是一开始就讲...
罗无虚讲 蔡惠玥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0167827.html
-
认识――即如此宝贵暇身应当依之一心专修佛法,决不忍再做任何无意义之事,方为合量。未证此之前,当努力观修。 (2) 生死无常。此暇满人身虽极难得,但却不久住。如果生前不能利用他来修学佛法,则至死时后悔...异口同声赞叹“极瑜伽”之可贵稀有,但他们也同时告诫此法行者,堪受大圆满法者实稀少如白昼可见之星,概叹很多人滥修此法。莲花生大士曾说:“若无空性正见发心等引导,诸密法悉皆转为邪法。” 文殊化身法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0948316.html
-
何为二?一于诸欲耽著欲乐,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悟证。此即开眼、开智、主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僧肇《...如郭朋等。也有以实教菩萨的无修无证等同“执理废事”,豁达空,口头禅,方广道人等,实是迷者对觉者的妄论,如胜意比丘之对喜根比丘,五百比丘之对文殊师利。以落时空的三乘权教,权衡无时空的教外别传。以教测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2859474.html
-
,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如《转法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 ‘中道’在佛教中的意义
‘中道’的梵语为madhyama^-pratipad,巴利语为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1664911.html
-
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法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如《转法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非为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中含.拘楼瘦无诤经》义同)佛在...
释传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1668205.html
-
等无意义之事,对其发慈悲心,以跳舞、嘻笑、乐器、唱歌等各种方式令他欢喜,而引入善道,则不但不成罪业,且增长许多福德。
贪心:
虽说意之三不善业佛陀并未开许,但为利益他人即是可行之学处,若...
任何一位已受清净菩萨戒之菩萨,除直接或间接行利益众生外,无其余事情,但若不了解利益众生之方便法,则可能所作不仅未能成为利益众生之事,且有直接或间接伤害之虞。因此须用九种观察而行利生。
...
渣巴智仁波切 著 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译释
菩萨行|六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074048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