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记”是梵语avya^kr!ta的汉译,指无法叙述或说明的见解。“十四无记”,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此词又名十四不可记、十四难。即:(1)世间常,(2)世间无常,(3)世间常亦无常,(4)世间非常非无常,(5)世间有边,(6)世间无边,(7)世间亦有边亦无边,(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死后有,(10)如来死后无,(11)如来死后亦有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45057573.html
-
问: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随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识不通第八识,故可说有覆无记。未知然否。请纠示。又烦恼亦通前七识,亦通有覆无记否。
范古农答:第八识中之种子,具足三性,有覆,无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02812701.html
-
【十四无记】佛陀不会回答的14类问题
十四无记
(一)世间常
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常的(能恒久存在)
(二)世间无常
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无常的(不能恒久存在)
(三)世间亦常亦无常
有人说...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经说明莫论十四无记,应学现观四圣諦。相应部(S. 56. 8. Cintā 思)
有边(antavā)(巴),即具有边际,具有终端,有限之意。
「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巴利本作 ...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55776292.html
-
佛法的价值观(三)──无记:《箭喻经》
(一)经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国,住在胜林给孤独园。尊者□童子,于傍晚时分,从禅坐起来,去见佛陀,向佛陀表明自己刚才在禅坐中的想法:
...流行的话题,换成今天的话题,可能会是: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空间是不是无限?最小的粒子元素是什么?乃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些问题,佛陀总是不予回答,而称为“无记”。因为穷一辈子的精力,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2353550.html
-
无明是一种染污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有善的行为,也有恶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在无明的驱使下。无明是人类的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恶的,但一般的善还是在无明的范围内,未必能彻底摆脱无明的阴影。而无记则属于非善非恶,和无明还是有区别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5978116.html
-
问:第八识之种子业习气,经谓因有善恶,果则无记。是否以法性宗约相因凡夫位而言,即无明薰染真如,亦即非无,故曰因有善恶,约体果圣地而言,熏习无自性,亦即非有。然非待成圣方称无记,即在凡夫位已是无记,惟不自证知无记耳。所谓果是无记,是否无覆无记。又无记是空也,是否约体而说,一切识无记之空亦空之。总之究应如何理解也。
范古农答:第八识又名异熟识,异熟果,故此果指众生来世之业报身。克实而言,即来世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480212698.html
-
问:太虚法师与唐大圆居士所著唯识注解,稍有不同之点如下。(1)遍行——一说通一切性,一说通无记性。(2)随烦恼——一说小随通恶性,中随通无记,大随通恶及无记,一说大中小皆通恶(3)不定——一说通三性及染净,一说不定造恶造善。(是否无记)统请指示,以何说为是。
范古农答:遍行通一切性是,随烦恼皆属恶性,惟大随通无记(有覆。)不定通三性是,既通无记,故不造恶造善。然上以体言,后以用言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02612700.html
-
问:第六与前五识均通三性,唯三性中之无记性有无覆有覆之别,故明昱法师有四性之说。然则第六识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有覆无记。(意根为有覆)而前五识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无覆无记性。(第八识以前五根为相分故)。
范古农答:三性无记,即对善恶而言。有覆无覆,为染净二法之别。七识未转时,总是染法。故此无记应通有覆。第八相分,是五根非五识。勿相涉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34812709.html
-
透视人生
心的作用不同,导致的结果就不同.心的作用分为善.恶.无记三大类,能产生不同作用的本身,就是你的心.只有佛教认识到心灵的本质.佛教以心灵的透视而透视人生,生命是永恒的,心灵是生命的动力,心灵的动态形成生命的轨迹,凡夫的心灵是执著的, 圣人无执著.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05274982.html
-
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熟,即往生何处。至于痛苦而死的人,是否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回顾平生,因所作恶业而招致痛苦,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色身病痛而苦,也可能是业障现前,也可能就是消业,不能一概而论,也不一定去往恶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2678085.html